搜尋此網誌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双一流”之我见

双一流无甚新意,新瓶装老酒,基本上是以前的985、211换了个名字,做了少数调整。不自信的人,才天天国际这世界那的,就跟那些极其浓妆艳抹的女人,多半是心虚才用庸脂俗粉来掩盖自己平淡甚至丑陋的面孔。

这次抛弃了以前国产的985、国产的211和国产的“国家重点学科”,直接换上了“世界双一流”的高帽,似乎如此,就可以一飞冲天。民国时期的国产大学从来没有此类高帽和口号,但却产生了真正世界一流的大学、大师和学生;美利坚历史上,似乎也从未有类似的名称上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但其高等教育,也后来居上、赶英超法,甚至睥睨环球。此外,欧美高等学府,鲜有冠以“international”二字的,但国内不管是学校还是院系、研究所,对这个“高大”字眼趋之若鹜、爱不释口。

话题扯回来,大学的衡量标准,除了学科科研、教学效果及就业情况,难道还有别的什么圭臬吗?此外,国内的大学,除了研究型大学,难道那些非研究型大学就该被忽略、削减经费和遭受歧视吗?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除了清北复交等天校,也有蓝翔新东方等技校。985、211、重本、一二三本、一专、二专、技校、技院这些等级森严、阶层分明的称谓在过去多年,已经为就业市场和整个社会树立了特别负面的榜样,为什么还要再来个"A类一流"、"B类一流"?记得央视和什么文字委不是禁止在官方文件中使用洋文吗?怎么教育部这次成为“始作俑者”?


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吗。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步,就是提倡公平、平等和,显示尊重及尊严,如果主管教育的部门,首先就通过对学校的冠名划分,来强化高校的三六九等,那只能是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对高校公然的进行“档次”和“等级”的圈定,直接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金字塔式歧视链条,这对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具有巨大阻遏甚至破坏作用的。如果拿来统计数据,相信一目了然的是,大多数高中毕业生都考不上重点大学,然而这些社会主体的人们,就是没希望的?就不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就不值得尊重、值得歧视?绝非如此!所有人的尊严、以及所有不同分工的人,对社会进步和福祉的贡献上,都是不分彼此的,也应该受到同等尊重和回报。虽然我们的社会目前的薪酬体系还不甚完善,但也有进步的迹象和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当顺应历史潮流,为社会的公平公正做出正确决策。


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并不意味着完全搞地域均衡,那样反而是真正的不均衡。这次双一流名单中,2100万人的新疆和9500万人的河南一样有一所“B类”“一流”。新疆这一所自然是新疆大学,这所大学在近几年国内几个重要排名上,前100名从来没它的影子,甚至前200也没有;河南的这所B类一流是郑州大学,近几年排名在30-40之间徘徊。河南有另一所大学进入了“一流学科”排名,那就是河南大学(生物学),河南大学近几年国内排名在70多到90多之间,她不是211,但却是历史悠久的民国名校,建立于1912年(是真正的直系历史追溯,而不是很多学校自己建构出来或牵强扯来的历史),历史上曾是国立名校,但上世纪50年代遭到肢解,连多伦多大学的世界著名教育家Ruth Hayhoe教授都在她的一本回忆录里(Full Circle)对此不胜唏嘘; 河南大学肢解之后,慢慢恢复,到如今,其实力也不是新疆大学可以望其项背的。然而,这一次河大只进入了一流学科,只有一个学科。这不仅对这一所学校来说不太公平,对整个河南省来说,也不公平。除了人口,河南的GDP已连续多年全国前五,那也就意味着河南是全国纳税大户,也理应在教育资源上得到更加公平公正的分配。如果要真是完全按照地域均衡,那北京应该从自己的8个“A类一流”里面拿出六七个分配格西藏等边远地区没有一流的省份;北大清华也可以从自己几十个一流学科里面再肢解一部分,支援中西部地区。但这样搞,显然是于情于理不合适的。

当然,这次不太合情理的,绝非河南或河南大学,还有湖南大学、安徽大学、山西大学等院校。许多人为湖南大学未能跻身A类愤愤不平,而安徽大学和山西大学因多年前未能进入211“含恨多年”,这次再次落选一流,更是彻底无望。

大学的评价应该客观、公证、公平、公开。然而,目前这些只怕不易。大学的沉浮发展,除了地理位置,其实更加依赖政策因素,这次的AB分类,其实就是以后经费拨款的区别对待了,很多学校不高兴,但也绝对不敢说什么,因为害怕“犯上”的罪名,从而适得其反。然而,学子们、教授们和家长们,应该独立思考、好好反思,发表自己理智而客观的观点,非为一味符合意见单一的媒体,因为那关涉自己和这个社会的长期健康发展。

有人说,还有什么更好的划分办法吗?这个未必有,但即使没有,也不影响想看到目前划分的弊端。此外,还真有比较好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就把高校划分为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技术型院校。研究型高校,主要根据他们的学科、科研以及教学来评估划分;教学型高校,主要根据其教学质量---尤其是学生的反馈及后续职业发展来评估;技术型院校,当然主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为衡量标准。或者还有个办法,根据目前各个学校的真正实力,划分为国立和非国立,国立大学可以适当多拨款项,其他大学也应该酌情拨款,同时给予其更多办学和筹款自由,助力发展。

此外,微观方面,也要配合司法和其他行政部门,铲除就业市场上对女性学生以及对不同院校学生的歧视,比如要明确规定,不可以在招聘中明目张胆地要求“五官端正”、“相貌端庄”、“985、211重点院校”、“海龟优先考虑”等字眼;取而代之,可借鉴美加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招聘要求上一律使用"高等教育"(post-secondary)等说法。

真正的大学,不是名利场、不是歧视链,也不是骄傲的培育室;而应该是培养有能力、有尊严、有判断力以及尊重他人的地方,否则,只能培养出高级机器人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后两者,都不会带来未来的曙光。真正关心教育和未来的人、以及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者,应当明白这一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