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我的英语学习经历--旧文转载

单词、语法&听说读写---我学英语的经历


从1994年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至今,已经第二十个年头。

单词:

初一到高二课本的单词掌握率在95%以上。初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单词听写经常不及格,最开始四五十分,但老师要求很严格,上午听写不及格的学生中午不准去吃饭,留在教室里背单词。自己也很努力,慢慢进步,后来慢慢达到六十分。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单词听写达到其实分左右。初中二年级进一步提高,达到八九十分。

大学之前只背诵课本上的单词,没有别的词典,也没有别的学习资料。

大学一年级进入英语专业,课本上的单词猛然增多,但仍然很努力地结合课文记忆。此外,还购买小词典记忆上面的单词,买过的词典有:大一上半学期大学英语四级词典,下半学期大学英语六级词典;大学二年级大学英语六级词典第二本(拿了三百块钱的奖学金参观清华北大时在清华的一个书店买的),下半学期英语专业四级词典;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英语专业八级词典(王迈迈主编,1146页,加上衍生词单词量在15000左右),下半学期英语专业八级词典和牛津高阶词典(牛津高阶记到一半放弃,事情多时间紧)。这些词典上的单词并没有都记住,但每记一本词典,就像用筛子筛沙子,都可以省下一部分在脑子里,那本专业八级词典最厚,下的功夫也最大,第一遍花了大概四十天看完,每天大概花五个小时,后来又比较粗略地看过两遍。从第一本大学英语四级词典到牛津高阶,看每本词典的时候,都注意比较不同页码的同义词、反义词、型近词以及同根词,单词书上没列出来的,我自己归纳总结,把他们写到一起,还比较留意发音、例句、惯用搭配和成语。也充分发挥想象,用各种方法记住单词,比如用一些单词自己造句,主语是自己或自己熟悉的人,每次记忆单词的时候,还拿着笔在草稿纸上将重要的单词写几遍,背诵专八词汇的时候,两周用完一根比较细的圆珠笔芯。到后面积少成多,融会贯通,发现了一些规律和特征,很有成就感,效率也更高。后来读研也试着记完牛津高阶,但遗憾的是毅力不如从前,没有善终。

至今我都没买过电子词典。个人很喜欢纸质的词典,觉得牛津高阶和朗文词典都不错,但牛津高阶第六版虽然比第四版词汇增加,例句和注释的准确性、生动性却下降,汉语翻译的文采也不如。在第六版牛津高阶上找出了好几个谬误,当时还做了记号。不过词典也是允许一定错误率的。

现在很少使用纸质词典,依然没买电子词典,但电脑上和手机上装载了林格斯词典和有道词典,前者可以下载各种词典安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非常便捷高效,后者联网使用的时候词汇、释义和例句十分丰富,但需要自己甄别。


语法:

初一到大学毕业,没有自己买过专门的语法参考书,大学学习的语法课本,也没有通看,太厚了,只是跟着老师,把要学的部分比较仔细的挑着看了。

但从初一起,就很用心地学习课本上重要的语法现象和规律,上课非常认真听讲、笔记,考试之后地错误的语法问题也穷根究底搞清楚。其实我们那时候中学六年的语法点并不是很多,当时我也只是把最重要的掌握了,比如时态、语态、从句和所有规律当中最典型的语法现象,比如see sb. do sth.和see sb. doing sth。高中的定语从句学得很好,小测试的时候老师的批语是excellent,当时的同桌的批语是good。查了词典才知道我的比他的更好。



无论是单词,还是语法,我都并没有独立学习,都是结合英语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项: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学习单词和语法,在上下文里理解学过的单词和语法。

从初一开始学习英语到高考之前,我并没有专门的英语读物,唯一的读物就是课本。那时候的课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公司合作编写的,通俗易懂、循序渐进、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并不像现在的很多课本,内容过于繁杂,重点不够突出。

初一到高二的每一篇课文,都可以以流水背下来,那是读了很多遍的结果,一开始背不出课文也是不让吃午饭的,一则为了吃到午饭,二则为了争一口气顾住面子维护尊严,就发奋背诵课文记忆单词,到后来慢慢上道,成了一种享受,老师提问课文,别人吞吞吐吐之时,自己却可以在课堂上行云流水地背诵出来,颇能满足年少的虚荣心。中学早上有早读,每个人都扯着嗓子大声背诵,血脉喷张的时候,记忆力似乎也有所提高,记得好几次一个早上半小时左右可以背出三篇课文。

中学三年的课文背诵,为我的英文学习打下了最深厚的初级基础,使我熟悉、掌握英语的基本词汇、语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大学被录取到英语专业,课文长度、难度忽然增加,记忆似乎下降,整片背诵很有难度,但那时候依然是课前仔细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抽空温习,那时候学校没早自习,但自己保持着早读的习惯,每天五点多起床,到人迹稀少空气清新的操场(那时候即便北方也没有现在这么重的污染),拿出课本两处嗓门,大声朗读课文或者自己摘抄的优美文段,这样坚持了三年。

除了上面这种出声的阅读外,另外一种阅读也极其重要,那就是一般意义上无声的阅读。

跟记忆单词一样,我的课外英语阅读也是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

大学一年级借阅了图书馆的英语书虫系列,很多都是对经典名著的缩写,这样的缩写,英语简介顺畅,故事也扣人心弦,很适合初级读者。现在还记得那时候被《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和《林肯传》深深吸引。大一下半学期开始阅读21st century,每期必读,几乎每个生词都查字典,任务非常繁重,一开始阅读还很吃力,但后来慢慢顺畅起来,一学期后,再读二十一世纪报觉得没有挑战,于是放下它,再找刊物。

自大二开始阅读一些非缩写的原著,包括一些大部头,现在能记住的有以下一些著作:
《飘》
《简爱》
《呼啸山庄》
《简-萨默斯的日记》
《看不见的人》
《城堡》(没读完)-卡夫卡
《宠儿》(没读完)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虹》-劳伦斯
《公主》-劳伦斯
《嘉丽妹妹》
《红字》
《大地》-赛珍珠
《吾国吾民》-林语堂
《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
《生活的艺术》

阅读这些著作的同时,我也在记忆那些词典上的词汇,很多时候都是刚看过的词汇,忽然在小说里出现,就停顿下来自己看看这个词怎么用的,那个时候觉得学习是件很有成就和成效的事情。看那些名著,除了能提高英语,也觉得受到了精神的陶冶,感到自己有限的人生,能被这些文字的世界额外拓展,仿佛在别的世界也活过。但那种感觉,在阅历增多,心灵减去麻木之后,再难觅到。所以读书也许要正当时。


写是我认为英语学习中仅次于阅读的第二重要的一步,这也是比较高级的一步,因为比较难。其实也不难,因为我自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就开始写英语日记,最初是英语启蒙老师付老师要求以英文记下每天,到后面自己养成了用英语记日记的习惯。从初一到大二,大概写了五六本日记,里面的内容一般都是用英文写成的,主要是梳理自己当天和最近的生活,温故自己的得失,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很多时候试图使用新近学过的词句,那极大地加深了刚学过的知识,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那也是一种自我交流的方法,那几年偶尔有过幼稚的暗恋,但从未付诸行动,于是就以日记的形式和自己交流,省察自己的生活。那是一段彳亍前行的岁月,也是一段默默进步的岁月。

大一之后的英文日记并没有老师给我修改,但我坚持着这样的习惯,几年的英语日记,打下了我英语写作最坚固的基础。在当时大量阅读为输入的前提下,我用英文写日记的输出在长期来看有一种自我纠正和提高的趋势。到后来养成了一种英文表达的欲望,甚至想找个人用英文通信,可惜找不到,只能把压抑的欲望发泄在有限的命题作文里。每次测试或者考试,作文都是我喜欢的题目,大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情势,每次都努力控制,害怕超过规定的字数。


听和阅读一样,属于输入,是很基础但很重要的项目。我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条件很有限,初中和高中时候的听只可能在课堂上发生,老师讲完课或者讲课过程中放两遍课文磁带,我们跟着读一两遍,那就是那个时候我们所有的英语听力练习。但英文我非常热衷于背课文,所以我对有限的听似乎也格外珍惜,每次都“竖着耳朵”仔细倾听,在总体水平一般的同学里,我大概属于鹤立鸡群,居然算是发音很好的那个,在高中一年级下学期被学校选中,代表学校到底去参加演讲比赛,那次比赛获得了地区第八名,和我一同参赛的是高二的一个当时被同学是为女神般的女生,她成绩优异、衣服亮丽、爸爸是教务长。当时我的任课老师是谢老师,她的爱人张老师也教过我英文,比赛前的一天晚上,张老师用录音机播放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给我听,可能那时候听力太差,磁带也年久将朽,我根本没听懂几个单词。那个时候我见过录音机和单放机,但对我而言都是奢侈品。后来大概是高三的时候,姐姐给我买过一个步步高复读机,我视若珍宝。

大学开始,我开始在听力上下功夫,我一开始买了个廉价收音机,勉强能收到VOA,但信号很差,而且后来我有一天发现英式英语格外迷人,但那个收音机收不到,我就换了个“得劲”牌的好收音机,那还是专门跑到郑州去买的,花了一百多元。买回去后,我每天晚上大概十点上床,戴上耳机,开始听广播,听到十一点左右睡觉,早上五点多起床早读。这样坚持了两年多,听力大有长进,对口语也有巨大促进。


说似乎是现在很多英语学习者最热衷的,但我却认为这是英语学习中最简单和最容易提高的,它属于比较低级的输出。人出生后放在一定环境里,不需要人们可以教训,就能发声说话,但读和写却需要专门教习,可见说的层次。那些说不好的人,如非年老迟钝,就是懒惰贪图安逸。

根据我的经验,说的前提是上面提高过的读和听。在一定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听力练习,对口语的提高很有裨益。但要想彻底提升口语,还需要最关键的一步:练习。

我大一在做了一定的阅读和听力后,尝试着去学校的英语角,至今记得第一次去的情形,看到不少人口若悬河的说着各种方言口音的英语,我羡慕倾佩不已(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是方言英语),同时自愧弗如,尤其是第一次就碰到了一个高手---一个口若悬河不带方言的女生,犹如一个演讲家。我站在围着她的几个人背后,不敢发声,羡慕妒忌恨充斥着我的内心,但很快我内心又想起了另一个叛逆的声音:有什么好羡慕的,她现在大二,我大一,我还有很多时间赶上甚至超过她!

带着那样赶超的心态,我后来继续去英语角,从慢慢开口到朗朗上口,再到“口若悬河”,我每周都要去两三次,每次打算在英语角逗留半小时左右,但每次都跟作文似乎一发不可收拾,常常停留一个多小时。到了后来,我的口语似乎突飞猛进,真正地可以在那里滔滔不绝讨论问题、回答疑惑,好多次我周围聚集了一圈人,似乎我是个外教。这样的经历再次小小地满足了下我的虚心,但我从未过度骄傲,我知道自己所在的学校是个不入流的高效,只有在那个圈子真正出类拔萃,日后才可能混迹“江湖”。

后来我参加了几次演讲比赛,拔得头筹,在后来,我和那个当年令我高山仰止的高一级女生一起主持演讲比赛和英语晚会,并且借机了解到她是英语系系主任的千金。但是很遗憾地告诉读者诸君,我们那时候什么也没发生。

我一直保持着说和听的习惯,寒暑假回家,除了带两本英语读物,我也带上我的收音机,晚上睡觉前听一阵子才觉得踏实。我的父母并不懂英语,家乡也基本上没有会英语的人,那我怎么说呢,我没有办法。但听和读的比较多,印象比较深,我晚上睡觉就会做梦说英语,记得一年暑假我在家里梦中去外教家练习口语,还说了好半天。这句话真的印证了高中的张老师那句话: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nothing is hard。


后记

我学习英语二十年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类型的培训班,也极少使用市面上的辅导书,一开始是没条件购买,到后来等自己有一定基础后发现市面上的很多辅导书颇有欺世盗名之嫌,比如一些被称为什么宝书的词汇书,无非是罗列单词、发音和汉语翻译,之多再加上两个同义、反义词。这样的书,编辑的时候无须耗费多少脑筋,读者买去虽然看起来人物不重,但休想凭那样的东西修得正果。

我至今不相信英语学习有任何捷径,唯一的方法就是勤奋,唯一的天份就是兴趣。

但有好的启蒙老师或后期良师益友的点拨对于启迪心智也很重要。

现在的书籍资料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太滥。包括中学生的课本,里面的语法知识也太过繁杂。把有限的东西学精,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以两种教材,这比任何大肆吹嘘的培训课堂都有效果。可是我在上海看到很多家长逼迫孩子参加了太多的培训班。有点像无头苍蝇,迷失了方向。可怜的父母和孩子。

我内心十分感谢我遇到的以下大学时代以及以前的英语老师(后面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但离得太近,不便提及,以后有机会再回顾):

付孔平、杨文斌、张世军、谢金红、陈俊林、许曦明、关和凤、王宝童、翟世昭。

还记得高中的张世军老师教我们的另外一句英语谚语:

Heaven only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虽然朴质,但那曾是激励我多年的格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