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的春天似乎还未过去,否则近日气温怎会一直在25-15度徘徊?时不时还来一阵猝不及防的雨,偶尔也能见到彩虹,有时彩虹的发源地是那表面平静的大湖。马路及居民区的大小树木,也招摇着浓绿,随处可见的花圃里,各种花儿摇曳生姿。松树们春天并没有坚果可以吃,但他们吃榆钱和一些花儿。
春夏的街头,乞丐不比冬春多多少;似乎还少一些,大概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梦蝶去了。乞丐们多是青壮年,老年的反而不多,残疾的更是罕见,几个月来,只有一次在唐人街见到过一次,是所谓的有色人种。有色人种这个说法,是令人不悦的,和“白种人”这个说法一样。但如今,这些说法却盛行于这些词汇的“受害者”们——也就是“有色”人种里面,他们把人分为黑白灰黄三六九等,但最为上等的,据说是“小麦色”,因为那是在休闲的时间,用太阳烤出来的,最好还要伴以海风的吹拂,海浪的拍打,或者青草的揉抚也可。最卑下的,自然是劳动时候,被太阳烤出的深色了。
或许,这个城市的乞丐,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乞丐,里面隐藏着不少迪欧根尼也未可知,因为屡次见到街角坐卧着的好些乞丐,都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沉醉其中。一个人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时候,还有心思读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精神贵族。我大学时候,信奉过这种精神,因为,那时候的摘抄本上扉页上写着:“我把空气与信念和成最后的晚餐,今夜的星光一定如期而至。”
街头的读书乞丐们,面前往往也会竖起一个小纸板,上书“homeless, bankrupt, hungry”。然而,一个无论何时还能坚持读书的人,一定不会是真bankrupt的。读书不能当饭吃,但读书的重要性,不一定亚于吃饭。觉得只要吃饭就能活命的人,是未必明白这一点的,就像觉得只要结婚就,幸福爱情就水到渠成的人一样。
几个月前看完了《红楼梦》,本打算看《jingping梅》,可惜网上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找不到了,世博会那年还可以轻易获取。现在的网络,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干净。可是有些书,未必就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肮脏。有时候,人们的想象,是他们内心的投射,就像《天堂电影院》里面那个男孩的投射一样。不过,那个男孩是真的天真;成人的想象,往往更加阴暗。
几天前,看完了Ruth Hayhoe女士的 A Full Circle: A life with Hong Kong and China. 是一本好书。用自传的视角,回顾了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总觉得自己经历丰富的年轻人,看过之后可能会自惭形秽。
黄子华的栋笃笑是学习粤语的好材料,只是需要不少的时代背景知识,才可能抓住那些笑点和讽刺。可惜现在好像没这个节目了。
每天吃饭的时候,看一集《生存之min'gong》。管虎的作品,是现在几乎绝迹的第一集。但真是好作品,前天晚上睡在床上寻思,才发现可以归类为自然主义的影视剧,因为剧中的主人公们,其命运基本上都掌控在自己之外的各种力量手中。说白了,他们就是命运的玩物,以及时代的...(此处省略三个字)。甚至可以看出,作者还刻意创作了几个比较善良的人,缓和了环境的冷酷。希望结局不会落入皆大欢喜的俗套。
王小帅的《闯入者》,也是一部杰作。一开始觉得无聊,中间觉得阴森恐怖,最后的结局,简直令人毛发倒竖。这也是王小帅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标志着他创作手法更趋成熟。这部作品里,他将历史的阴魂植入现实的肉体,其实是在为历史招魂,也是对历史鞭笞、对现实拷问。实在是一只精妙的悲剧之瓮。这部作品,以后也可能会遭遇上面那部电视剧一样的命运。但因为处理的比较巧妙,也可能会苟延残喘久一点。
《李文漫游×东&湖》也是一部不错的、但需要耐心看的小制作。大湖的命运以及关于龙的传闻,既幽默讽刺,又令人遐想非非。
前段时间,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我的建议。家长第一考虑的,都是以后的就业情况。我告诉他们,这样考虑是对的。但对孩子,我又加了一句:想想你到底喜欢什么和擅长什么,务实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个,以后才可能长久不后悔。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个硕大无朋的人生话题,需要思考的,绝不只是高中毕业生们。
春夏的街头,乞丐不比冬春多多少;似乎还少一些,大概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梦蝶去了。乞丐们多是青壮年,老年的反而不多,残疾的更是罕见,几个月来,只有一次在唐人街见到过一次,是所谓的有色人种。有色人种这个说法,是令人不悦的,和“白种人”这个说法一样。但如今,这些说法却盛行于这些词汇的“受害者”们——也就是“有色”人种里面,他们把人分为黑白灰黄三六九等,但最为上等的,据说是“小麦色”,因为那是在休闲的时间,用太阳烤出来的,最好还要伴以海风的吹拂,海浪的拍打,或者青草的揉抚也可。最卑下的,自然是劳动时候,被太阳烤出的深色了。
或许,这个城市的乞丐,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乞丐,里面隐藏着不少迪欧根尼也未可知,因为屡次见到街角坐卧着的好些乞丐,都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沉醉其中。一个人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时候,还有心思读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不是贵族精神,这是精神贵族。我大学时候,信奉过这种精神,因为,那时候的摘抄本上扉页上写着:“我把空气与信念和成最后的晚餐,今夜的星光一定如期而至。”
街头的读书乞丐们,面前往往也会竖起一个小纸板,上书“homeless, bankrupt, hungry”。然而,一个无论何时还能坚持读书的人,一定不会是真bankrupt的。读书不能当饭吃,但读书的重要性,不一定亚于吃饭。觉得只要吃饭就能活命的人,是未必明白这一点的,就像觉得只要结婚就,幸福爱情就水到渠成的人一样。
几个月前看完了《红楼梦》,本打算看《jingping梅》,可惜网上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都找不到了,世博会那年还可以轻易获取。现在的网络,似乎正在变得越来越干净。可是有些书,未必就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肮脏。有时候,人们的想象,是他们内心的投射,就像《天堂电影院》里面那个男孩的投射一样。不过,那个男孩是真的天真;成人的想象,往往更加阴暗。
几天前,看完了Ruth Hayhoe女士的 A Full Circle: A life with Hong Kong and China. 是一本好书。用自传的视角,回顾了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总觉得自己经历丰富的年轻人,看过之后可能会自惭形秽。
黄子华的栋笃笑是学习粤语的好材料,只是需要不少的时代背景知识,才可能抓住那些笑点和讽刺。可惜现在好像没这个节目了。
每天吃饭的时候,看一集《生存之min'gong》。管虎的作品,是现在几乎绝迹的第一集。但真是好作品,前天晚上睡在床上寻思,才发现可以归类为自然主义的影视剧,因为剧中的主人公们,其命运基本上都掌控在自己之外的各种力量手中。说白了,他们就是命运的玩物,以及时代的...(此处省略三个字)。甚至可以看出,作者还刻意创作了几个比较善良的人,缓和了环境的冷酷。希望结局不会落入皆大欢喜的俗套。
王小帅的《闯入者》,也是一部杰作。一开始觉得无聊,中间觉得阴森恐怖,最后的结局,简直令人毛发倒竖。这也是王小帅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标志着他创作手法更趋成熟。这部作品里,他将历史的阴魂植入现实的肉体,其实是在为历史招魂,也是对历史鞭笞、对现实拷问。实在是一只精妙的悲剧之瓮。这部作品,以后也可能会遭遇上面那部电视剧一样的命运。但因为处理的比较巧妙,也可能会苟延残喘久一点。
《李文漫游×东&湖》也是一部不错的、但需要耐心看的小制作。大湖的命运以及关于龙的传闻,既幽默讽刺,又令人遐想非非。
前段时间,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高考填报志愿,咨询我的建议。家长第一考虑的,都是以后的就业情况。我告诉他们,这样考虑是对的。但对孩子,我又加了一句:想想你到底喜欢什么和擅长什么,务实的同时也要考虑这个,以后才可能长久不后悔。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个硕大无朋的人生话题,需要思考的,绝不只是高中毕业生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