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The Myth of Consumerism 快看完了。这本书对目前甚嚣尘上的传统消费主义理论提出了多处质疑,以为并非现代社会的每个人都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陷入的“资本”,他们太穷了,还停留在苟延残喘的被奴役状态,只不过奴役方式是现代的,不易觉察而已。
这本书有不少真知灼见,前一部分观点不够客观和清晰,大概激烈批判别人的时候都容易呈现这个特点,后半部分有不少精彩之处,今天看到一个地方很有感触:1890年欧洲的人均鸡地屁大约是中国的2倍,1940年大约是40倍,1990年大约是70倍。在作者看来,这是全球化进程下消费主义蔓延的结果,第三世界沦为发达资本主义的经济殖民地了污染转移地。看到这个数据,惊叹的同时,估计不少人也要想:每个国家内部自古至今不同阶层的人均GDP又是怎样?尤其是在那些国家资本主义独占鳌头的国家?想必数字是更加触目惊心的。人们以为自己获得了更加自由、丰富和充满希望的生活,但多多数人而言,那不过是一种海市蜃楼。
二
上海政法学院杨柳的《性的消费主义》看了几十页,引人入胜。这估计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变成著作的,作者以前在上海大学社会学专业深造。可以看出其学术方面作风严谨,下了不小的功夫。性与人类每个个体密切相关,也一直是我个人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对我和很多我的同龄而言,这是个神秘的领域。一个东西越是神秘,人们往往对其兴趣越大。这本书无论是作为学术著作,还是作为好事者猎奇消遣的书籍,都值得一看。思路清楚,深入浅出。
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肉体与石头》也不错,译者是上外的毕业生黄煜文,似乎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做编辑,听说是个才女,译文可读性较强。这是本比较详细的文化著作,理论性不强,不过科学性也有待商榷。里面提到的很多东西很有意思,比如提到了希腊时代的男性之爱,说那时候往往是成年男子和童男子之间存在“关系”,也发生身体的接触,但仅限于在彼此的大腿部位摩擦生殖器,不可插入体穴,只有对低人一等或者“娘娘腔”的男子,才偶有后入式“爆菊”——后入式的对象往往匍匐在地,那时臣服的姿态,而那时的女子(非奴隶)也多采用这种体位。里面还提到古希腊的选举制度和演讲,但主要是将石头(建筑)与身体和权力的关系。我看得比较跳跃。这样的书如果不跳读,有点过于费时。
四
熊培云的《这个社会会好吗》看了一部分,作者显然是个擅长驾驭语言的饱学之士,对中外历史的纵横坐标也有尽收眼底的洞察,很多观点新颖、清新,但是他的乐观主义不为我所赞同。但历史需要这样的耐心而理智的乐观主义者。这样的情怀,也只有真正的历史学家才有,哲学家往往过于出世,因为会显得冷漠而超脱,比如庄子这孙子,在他马子死后还拿着瓦盆敲打唱歌。诗人则太过多情善感,观点容易陷入极端,情绪容易激动,他们或许会引领革命,但不适合冷静分析历史,也不适合为“群氓”点燃一盏理智的指引明灯,比如拜伦这小子,就是在引领希腊的战争中挂球的。这样看来,如果具有宏大历史情怀的人能辅佐贤君,或者直接成为统治者,那对民族应该是幸事,而诗人和哲学家似乎都不适合,李煜和孔老夫子是否可以作为历史上的反例呢?
五
福柯的《性经验史》刚开头,因为嫌弃它啰嗦冗长,后来换成了《肉体与石头》,但后面这本看完后,一定会继续看前面那本,据说那是个必掘的金矿,还买了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也是一个我很佩服的诗人、艺术家学姐推荐的必读现代作品。我准备焚香沐浴后细读,一探究竟,弗吉尼亚伍尔夫似乎说过,看一本书之前,不要有先入之见。一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不该这样。
六
杜君立的《历史的细节》和《规训与惩罚》一起在京东送货的路上。杜的博客上的文字,我大概读了几十万吧,我从未像关注他的博客那样关注任何其他一个陌生人的博客,只可惜以前他除了一本关于职场的书之外,没有出版其他书籍。他的脑容量如此强大,观点如此振聋发聩,以至于我曾怀疑过他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
七
还有一本书,那天晚上打开后顿时驱赶了我浓厚的睡意,一口气看了不少,是关于台湾的,书的开始几页是台湾的重要人物——没有政客,而是真正的重要的公民。这本书我有点不太敢看,害怕看了去台湾的欲念太强,寝食难安。可惜忘记了名字,下次记得的话再补上吧。
原文2013年4月13日发于http://www.myreading.cn/index.php/post/145.html。略有修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