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伪娘小议

Image result for 伪娘

以我浅见,色图不管是伪娘的还是真娘子的,都属于泛意春*宫情*色作品之一种,这种东西,都是直指人类最原始内核的,不过现在网络发达,传播容易了很多,受众群体也大了很多。只要制造者、消耗者他们自己high,不害人,其实也没啥。

古今很多戏剧的男扮女装,也是伪娘的一种,据说不少男观众,只有见了那男人装出来的女声、容貌与仪态,内心或下体才有反应,这似乎是一种“不雅”但无害的癖好。

据医学理论说,精子卵子相遇瞬间,人的性别和性别取向就决定了;但德国有个科学团队考证,认为几乎所有人,身体里面都有潜在的性取向转化因子,犹如一个机关,有的后天会受到触发启动(由异性恋变为同性恋或双性恋,或反之转变),有的则终生保持不变。

有文学家考证,认为莎士比亚是个同性恋,因为他一百多行的《十四行诗》里有大篇幅对一个美俊男极尽赞美之能事;我读博时写的一个小论文考证认。为莎士比亚是先天异性恋转化而来的双性恋,因为他在那诗歌里面不仅赞美了美俊男,而且揶揄讽刺了一个dark lady(学界常翻译为“黑寡妇”,实际上也许可许是一位“风骚黑美人儿”),莎士比亚很可能是得不到dark lady的青睐,而转异性恋为异性恨,从而对男人产生了兴趣。

现在不少男性对伪娘们的性趣,也可能是因为女性——尤其是美女,资源严重不足,他们愤恨之余,就把性趣指向从先天的异性转为了同性。其实这个猛一看觉得有点吃相难看,仔细一想,他们也挺可怜的,如果他们有资源,他们还至于那样吗?此外,他们称不上是“变态”,不过是不同而已。

性取向跟其他癖好、爱好、嗜好一样,只要对他人和社会无害,可能有雅俗之别,绝无好坏之分,都是一种个人偏好而已。爱,是不应该分对象的,甚至可以说爱几乎都是美好的。有个也许不太恰当的例子:很多青少年男子,在老早的时候就已春春欲动,但苦于没有对象、没有资源、没有勇气,就只有对自己“下手”——把本该指向外界和异性的爱,指向了自己的身体,这在中世纪,还被认为是一种罪恶,但如今,几乎被公认为是一种想“月满自亏”自然现象。

亚历山大大帝与亨利八世都有他们自己的蓝颜知己及男性宫廷诗人和乐师,这些大帝与资源稀缺的草根又是两样,他们大概是因为饱足厌腻而触发了后天的性取向转换开关。不妨去看看备受笔者推崇的电影《亚历山大大帝》和美剧《亨利八世》。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卵诗一首


他们的大厦
危如累卵
他们的信念
即便
貌似
坚如磐石
又有
卵用
他们
就像李敖说的
一直
捧着卵子过河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they are turning a hell into a heaven

i almost explode in anger when i hear they say that business tycoon had a humble beginning and he identifies himself with the least privileged of the society. They are calling the blackest the snow-white and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brightest truth and turn a deaf ear to the deafening thunder of justice. they are turning a hell into a heaven, or vice versa?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Chinese Collective Mindset 中国集体主义心态

Chinese Collective Mindset
Recently many incidents have drawn lots of angry Chinese nationalist, such as the D&G chopstick ads incident. It reflects a typical collective mindset in China:
Insult to a Chinese individual means an insult to the whole nation and the whole Chinese race.
This is the root of the nationalism in China. Psychologically it is mostly due to insecurity and lack of confidence. Many people joked that the Chinese have glass hearts that are easily broken. However, the collective mindset provides a self-protection for a common identity which is the very nature of the human race. The mindset is also cultivated by the victim theory throughout the CCP education. We are always taught that we have been the victim of the western imperialism and US hegemony.

However, I always say I am a patriotic Chinese but not a nationalis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here: the nationalist is proud of his country no matter what it does and even it is wrong to other people. The patriot is proud of his country for what it does it right and ashamed of his country for what it does wrong. Although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could be debated.

谷歌翻译:
中国集体心态
最近发生了许多愤怒的中国民族主义者,比如D&G筷子广告事件。它反映了中国典型的集体心态:
对中国人的侮辱意味着对整个国家和整个中国人的侮辱。
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根源。在心理上,这主要是由于不安全和缺乏信心。许多人开玩笑说,中国人的玻璃心容易被打破。然而,集体思维方式为共同身份提供了自我保护,这是人类的本性。在整个中共教育中,受害者理论也培养了这种心态。我们总是被告知,我们是西方帝国主义和美国霸权的受害者。

但是,我总是说我是爱国华人,但不是民族主义者。这里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民族主义者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无论它做什么,甚至对其他人也是错误的。爱国者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因为它做错了什么,并为自己的国家感到羞耻。虽然可以辩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几段翻译

“Great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small minds discuss people.”-Eleanor Roosevelt
【伟人论道,常人论事,小人论人。--埃莉诺·罗斯福】 ​​​​


岁月如川石上过,秋风草野隐黄巢。
Unpon the rock time flows like water,
In the autumn wind blown grass hides
Huang Chao the Uprising leader.
(野夫诗/楚狂人译)


"Thanks to the voluntary ignorance of our fathers, the advent of the ultimate revolution was delayed for five or six generations. "
[“多亏先辈们自我选择的无知,最终革命的出现被推迟了五六代人。”
---来自奥威尔的老师赫胥黎的信件,是赫胥黎看完学生1984的书稿后写给他的】 ​​​​

"Those whom the gods wish to destroy, they first tout as countries of the future." ​​​​
“众神欲使某国灭亡,必先尊其为未来之邦。”
【摘自近期的NYT,这篇文章视角极其独特,提醒说,大家大可不必担心一个大国的崛起,而要担心它的衰落,因为后者,可能带来更多的问题。】


The mist is like the earth's desire.
It hides the sun for whom she cries.
雾霭仿佛大地的欲望,
遮掩了大地希求的太阳。
【泰戈尔《飞鸟集》】


“Within the next generation I believe that the world's rulers will discover that infant conditioning and narco-hypnosis are more efficient, as instruments of government, than clubs and prisons, and that the lust for power can be just as completely satisfied by suggesting people into loving their servitude as by flogging and kicking them into obedience. In other words, I feel that the nightmare of Nineteen Eighty-Four is destined to modulate into the nightmare of a world having more resemblance to that which I imagined in Brave New World. The change will be brought about as a result of a felt need for increased efficiency. Meanwhile, of course, there may be a large-scale biological and atomic war --- in which case we shall have nightmares of other and scarcely imaginable kinds.”
“我相信,下一代的时候,世界上的统治者会发现,比起警棍和监狱,婴孩控制与麻醉催眠是更有效的统治工具;比起通过鞭笞和践踏使人顺从,诱使人们热爱自身的奴役状态同样能完全满足统治者的权欲。换句话说,我觉得《一九八四》里面的噩梦,注定要进一步演化,成为与我在《美丽新世界》里面设想的那个世界更类似的噩梦。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是对日益增加效率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显然还有大规模生物与核战争的可能,这些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加难以想象的噩梦。”---摘自赫胥黎给奥威尔的信函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野夫怒见不平事,磨损胸中万古刀。

有的孩子像泡在牛奶里面的石头一样,食古不化地拒绝吸收外在的营养和知识。而另一些学生,则像干渴的海绵一样,贪婪忘我地吸吮周遭一切的养分。成人不也一样吗。看看大家每天都在手机和电脑上干些什么,就知道他们的大脑构造了。一个个个体的砖块,筑起了民族的大厦或沙堆。

十几年前,大学时教授《英美概况》的来安方先生那句“People are what they eat”,如今依然如同謦咳般回荡我耳边。是的,我当年大概就是那样一个“求知若渴”的愚钝但奋力的孩子吧。其实,没那么高尚,我不过不想重蹈我父母和祖父母悲苦命运的覆辙,就凭着这种懵懂的所谓的“理想”作为催发剂,诱引我内心发生核裂变,用十多年如一日的斯多葛苦行,让石头开了花(虽然不大)、让铁树结了果(虽然不多),让命运转了弯(虽然不是弯道)。

可悲的是,除了隐约的玄想和偶尔的愤怒,我如今却对自己出生的那个群体的命运,只能望洋兴叹,他们依旧生活在铁石般营养和机遇都匮乏的土地上,生活在被貌似物质繁荣的浩瀚海洋所围困的巨大精神孤岛上。他们被贴上“愚昧、落后、土气、肮脏、低端”等等标签。是的,这些标签是被贴上的。如同林冲额头上被烙铁刻下的痕迹,那些标签,不是受众本身的耻辱,而是高衙内父子和他们蛮横贪纵的“贵族”同党的罪证。

但也有些许令人安慰的事情。比如林冲最后还是上了梁山;比如一个富裕的学生的母亲,说孩子对如今自己的优裕生活和底层孩子贫乏资源的认知实在太苍白了,她想要做点什么。我建议他们看些关于支教的纪录片,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支教的寒暑假活动。母亲感谢了我。

最后残存的良心,如同月夜寥寥的孤星,带给人一种冰冷、遥远、又闪烁摇曳的温暖和希冀,大概也是其他无动于衷的、既不富裕、又不贫困的人们睡眠的安慰剂。

两年前,入不敷出的时候,我曾说,到时收入增多了,遇到那些卖艺的人,我要投下几个铜板。如今,我的收入的确提高了些,几次见到地铁里的歌手和笛子手,我也的确解囊投币。我想,在这寒冷的冬日,他们的歌喉与乐声,足以融化我内心的冰霜,凭此,我也得感谢他们;而我的几个微不足道的铜板,大概也还能帮他们买到一杯咖啡或两片面包罢,让他们不至于在凛冽的北风里过于瑟缩和卑微。

我也想着,以后如若有幸能挣到更“大”的钱,则需采取更大的行动,来援助那些孤苦贫弱的人们,尤其是我故土上的人们。这种想法的实施,当然不只是跟“大钱”有关,而与大的决心和悲悯有关。野夫先生几年如一日的乡村实验工作,算是一个范例。可惜如今,连他也缩回他的书房了,而他那本关于实验的著作,也在被三联和他们的“上头”扣押了十年之后的今天,依然不见天日。

天日啊,你何时能让我们自由的看见和呼吸?

其实不该问天日,否则仰赖天日,就万古被日(注意,“被”在这里应读作“pi”,古语意同“披”,表示“覆盖”,不同于今日)。每个卑微个体内心,自当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日,那,就是可能将每一个孤岛、孤木、变成一座核动力航母和一棵参天大树的个人意志。

嗯,郑世平先生说的没错,我们,要从革命自己的生活开始。

点燃自己内心的太阳,把自己这个孤岛,变成充满精神和力量的大树与航母。


2018年11月21日 星期三

Parenting and Education

A good teacher not only teach, but also educate. The foremost teachers are parents who show the primary principles and rules for any souls new to this world. Parents can teach by words; they can also educate by words. But it takes tactics and diplomacy to acheived desirable effects. They should neither be too soft nor too rigid. The balance is not easy to keep.

In retropect of my family education, I find that my mother plays a focal role. Before 13, I was every inch a naughty boy, fearless as a calf, wild as a cat and overactive as a crazy little monkey. It sort of makes my hair stand on end to imagine how much trouble such a naughty boy could bring and how unfortunate my mother was then. But my mother did not give up. She tried to discipline me in all kinds of ways.

For instance, she asked me to help her with the cooking and learn by observing, which served as my internship in culinary   skills; she required me to take turns with my elder sister to clean the rooms every morning and say to it I did a satisfactory job, which familarized me with the seemingly trivial but actually strenuous houswork; she brought me to do challenging manual labour when I was a little older to deepen my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rural life she, my father and their ancesters had been living so as to offer me the opportunity to reflect if that was what I want in my life; she also spared no rod when she suspected I stole something or treated my studies trivially, and that not only shaped my attitude toward things but also molded the most significant core within me— my personality.

Though the earlier memories about corporeal penalities and habitual disciplines carried out by my mother were somewhat bitter, the later fruits are undoubtedly sweet. The saying "Spare the rod, spoil the kid" makes much sense for some generationls in certain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In fact, the philosophy included in the saying is something of universal value: it sends a strong message to all parents under heaven that kids should not be spoiled.

"Spolied" is a trite expression now, for there are too many spoiled little kings and princesses. "Corrupt" is the right alternative. Parents who fail to discipline and educate their childre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their childrens' conscious days are debasing their kids by reconciling them with the easy flaws, and even evils in human nature. Those negative elements include greed, selfishness, rudness, ppugnaciousness, boldness, cunningness and laziness, which are actuallly the SEVEN childish SINS.

Love, like sugar, i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can cut as well as corrupt. Parental love is particully so. Loving your kid doesnot mean you should protect them from everything and provide them with everything, in which case you are actually brewing the sugary love cane into a toxic liquid.

Parents are not merely children's protector and guarder, but also their teacher, educator, guider, prosecutor, punisher, and judgers.

Parents play so many roles. They shoulder heavy responsibility; they enjoy great authority; they also live with potential jeopardy.

Parents are just like monarchs possessing advantageous positions and sufficient resources (at least spiritual ones). They can either become saints or turn out to be tyrants. Their children are the continuity of their kingdom.

It is both our luck and our mishap that we dwell in a world where the number of saints and tyrants pales before the number of the mediocre.

"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 Is the Hand That Rules the World"
Yet to my great surprise and disappointment, I find no one majoy university in the world concentrating on parent education/family displining.

Our world is not serious about family education. But we should be serious. We should draw all possible resources to best possible products in the world—individuals.

How can we help other people

We are all individuals. If we want to be, we could always be isolated individuals like separated isles. But isolation and separation could engender alienation---alienational from others and alienation from our true and better self.

I believe I am not a very isolated individual. I am connected to this world in various ways via varied means and channels. As a connected individual living a pretty balanced life, I believe I am aware of many problems plaguing other individuals, especially many younger and less experienced ones.  When I see those poor fellow creatures, I want to help them. One important way to help is to share my experience and thoughts with them. But it takes skills and tactics to achieve desirable effects.

Today I met such a young man and I tried my efforts. It seemed that my efforts was paid back in a way. I am not sure how long the effect will endure, but if he turns to me next time, I will still try to offer him colace and confidence.

So many of us are living in shadows cast by different monstrous things or beings. Some even think they are wading in the death valey and heading for another world.   They are actualy daydreaming in a hellish world.  They are creatures forgotten by HIS ALLMIGHTY. But maybe God just create those individuals to test their fellow beings' mercy. We should not let God down and need to extend our hand to those suffering souls and hurting hearts.

Yes, as the lyric of a song goes: If everyone offers some love, this world is bound to become a better place to live in.

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

近期的几个考试

自从拿到最高学位之后,考试对于我而言似乎已经是一种遥远和陌生的事情了,但最近,情况有了不同。这些自然不是学术的考试,而是一些应用型的技巧考试。

第一个就是后天下午的驾照考试,这是第三次考了,这次一定要发挥好,通过它。

第二个是二十四号的加拿大安省翻译资格证候选人考试,英译汉和汉译英我都报考了。十多年前,虽然已经通过了中国人事部的翻译资格证笔译二级考试,但这次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到了罗马之地,行罗马之事,也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前的面试的实力,很可能错在策略,而不在实力上。

看翻译资格的考试样题,2个小时里面完成一段英译汉或者汉译英,是在有点杀鸡用牛刀。不过,也许考试方考察的就是精雕细琢甚至吹毛求疵的耐心和细心。

这段时间要好好练一练。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舒服一些的现代奴隶牢笼

按揭的房子车子,日渐昂贵的马子孩子卵子精子机子,都标示着其实越来越多人飞蛾扑火般地拥抱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按揭的人生。

只有极少数大佬日日海天盛筵,过着超越古代帝王千倍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大部分余下的都签署了卖身契,却把如豆烛光当作人生希望的太阳,榨干自己最后一丝鲜血与思想,在现代奴隶主义大道上狼奔豕突奔向幸福生活的背影。

你跟他们谈新形势奴隶主义和资本主义,他们却耻笑你不懂超级gczy。

绝非只是说某一国,美帝也一球样。这就是新的全球主义。

全球主义唯一的好处,似乎是明白人还可以在国内外较自由躲避和迁徙,找寻一个尽量舒服一点的现代AI掌控下的资本主义的华丽奴隶牢笼。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我的教育理想及“教科兴国”

以后,除了文学及文化社会研究作品,也打算开始系列地看一些英文的经典教育方面的作品,这也许是以后我的发展方向,小的话,对自己的人生历程和教育经历,是个很好的反思与回顾;大一点来说,也许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起到作用;现实层面上,对自己的教学,也是更加负责人的,一定有所裨益,不至于将自己变成一个只是追逐金钱的教学机器,而是一个有比较深邃和系统思想的教育者——虽然不是那种继续在象牙塔求学读书走常规道路的人,但也当不坠青云之志,在文字专业技能和教育理念、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方面,不能落后于象牙塔里的学子、学者。

还有个较大的野心,以后如果做得好,也有机会的话,希望开办自己的中学甚至大学,做一个教育家,这也算是个长远规划。其实仔细想想,于一个国族而言,教育又何尝不是最重要的事业呢,康有为的上书、梁启超的奔走游历、鲁迅的弃医从文、孙逸仙的国家规划、甚至毛润之的思想改造和上山下乡,都是教育事业和教育行为,只不过,路子、方法、目的与效果/后果,各不相同罢了。

教育绝不是殊途同归的,教育也不是只靠宏大口号和金钱堆砌,就能奏效的,还需客观、科学、自由和人性为本的方法与理念导引,才能达到目的。西方的路德、达尔文、马克思-韦伯、培根、富兰克林、卢梭、孟德斯鸠、托尔斯泰、艾默生、索罗、杜威、惠特曼、波伏瓦、弗吉尼亚-伍尔夫、凯特-肖邦、居里夫人、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等等思想者(西人科学巨匠哪一个不是思想巨人?),无一不是广义或狭义的教育家,因为他们的言行作品,都对整个社会和无数个体的心灵、情感及行为,起到了润物无声或暴风骤雨式式的浸润或洗礼。

正是在这些人的思想沃土的基础上,才通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工业科技革命,建树了巍然的现代人类文明大厦。也许,是时候将“科教兴国”的顺序颠倒一下,变成“教科兴国”了。

近来读的几本书

新浪博客有时候精神病,没法写,本来还想随性记录一些只言片语,与朋友们遥相呼应、彼此借鉴,但好几次,等待良久,也没法打开写字的页面。只好在谷歌博客简单分享近来读的几本书:

1. John King Fairbank的 China,哈佛大学中国研究界泰斗的代表作之一,近乎字字珠玑,四处迸射真知灼见,感觉一本低几十本普通书,是在翰唐博客上推荐的iphone kindle上看的电子版,每天上下班路上的精神食粮。决定看完后,继续看他的另一部巨著《中国与美国》。

2. 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2018年10月从多伦多公共读书馆借来纸质版,一气读完,简单来说,是一本情色政治作品,也是一本大胆、细腻又深刻的关照人性及社会机制的伟大的小书。接下来决定读他的所有的作品。已预订《炸*裂志》

3. 奥威尔的《奥威尔日记》。中文。2018年10月开始看,起初兴致盎然,后发现比较琐碎机械,遂放弃。

4. 沈从文的《大山里的人生》。中文。文笔细腻,勾起了乡思;但情感和视野拘泥的地方也不少,大概与作者的时代和人生有莫大关系。毕竟很多话不是能随便说的。也不只是那时候那样。

5. Collection of Essays by George Orwell. 奥威尔的杂文集,实在太美妙了,不忍释卷。在一个群里分享了一小段,遭到了一个奥威尔憎恶者的抨击,和TA怼了一阵子,发现不过是一个自视甚高,但实际上格局与见识都还不够好的后生。TA的意思是,所有与政治有关系的作品,都是变相作弊,是对读者的投其所好,不足与论。好大的口气,不过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也不应该与文学艺术作品有关的人,实在太多,他们不是单纯,就是懦弱的逃避,抑或是利益所得者,这才是真正的作弊。

6. YU英时先生的回忆录。一本三万多字的书,是网上找来打印的,看了一半,每个字都用心品读。余先生这样有深厚汉语文言功底、又长期浸透西洋文化思想训练的大家,本只存在于清末民初,就像胡适、梁启超和辜鸿铭那样,堪称中西贯通的鸿儒。能在这个时代读到,是大幸。何况不是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室外春与秋的联系羽毛的所谓大师。可惜这本书墙里面的朋友只能看到一部分节选。

7. 阎连科的《四书》。难怪很多朋友不喜欢类似的农村题材,是在太沉重了。但伟大的作品,不沉重的悲剧还不多见。一开始读起来比较别扭,但坚持到十多页,就被故事情节及人物塑造深深攫取,同时又与自己“不喜欢沉重”“喜欢幸福结局”的本性战斗着,犹豫是否还要继续下去。也因为近来的读书,显得有些功利,要参加一个考试,需要“有针对性”地读一些书。不知道是否能完成这本书,但长期来看,一定会把阎连科的书都找来看看。人们可以不喜欢沉重,但却不能随意抹杀类似作品的写实性。但凡对那片几千年的土地上贫困群体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的人,便会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2018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多伦多驾照第二次路考失利&我的五个教练

今天早上的驾照路考又失利了,心情起初有一些沮丧,后来较快就烟消云散、平复了下去。跟许多失败者一样,我似乎也喜欢上了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上次路考失败,是平行停车,我当时觉得重要原因是平行在一辆皮卡那里,而且皮卡后面并没有路边可以做参照物。

而这一次路考,致命的问题,大概是在路口左转的时候,虽然视野之内,迎面没有直行的车辆,但有一辆车从左手斜对面的住宅里正在往对面的路上开,我的溜到路中间的车,见到绿灯,也看到迎面并没有过来的车辆(觉得那辆车也还在转弯),以为完全安全,就直接转过去了,但考官显然应该觉得路权在那个上路的车,这就是属于那种一票否决的错误。她是有道理的。

不过我知道,现实中,大部分司机,应该都会跟我一样操作,因为这样是安全的,也似乎是合情理的,这也许的确是一个值得争议的案例。我稍微有些愤愤不平,还因为,我考试之前,眼睁睁见到同一个考官,监考的另一个亚洲面孔的女孩子,在头进停车的时候,没有打转向灯,而且前轮压到了网格黄线,但考官让她倒出去,又给了一次机会,她倒车的时候,也是没有打灯。我的教练甚至说,那个考生,甚至方向盘都握得不太稳呢。这个可能有点夸张。其实没必要跟别人比较。考不过,必然有自己的重要原因,只有自省,才能增大下一次可能性,否则就永远陷入怨天尤人的自制牢笼之中。

回想起来,目前已经历五个教练,除了邻居是经验不多的只有教练牌照的司机(他还教过他老婆),其他四个,都是专职教练。第一个是巴基斯坦移民,满嘴跑火车,态度吊儿郎当加上美式大牛皮的样子,十分不靠谱,只是在找遍了他家人车祸住院等等理由拖延后,给我安排了一次路上学习;第二个教练,也是巴基斯坦的,是那个牛皮教练介绍的,经验很足,起初两次还可以,但后来,就露出了过于精明的真面目,每次练习时间都不足,偷奸耍滑,最后还拖欠一小时路上学习至今未清偿;第三个教练,就是邻居了,他非常耐心友好,带我练习了一二十个小时,但他缺乏教授的经验,在倒车、平行停车、变线和转弯这些重难点上,不知道如何正确指导和纠正学徒;第四个教练,从普通话上来判断,应该是个福建人,年纪比我大不了几岁,但上课不到十分钟,就开始暴露出极其暴躁的脾气,任何一点小问题,他都马上近乎暴跳如雷地用比较粗暴的语言和夸张的行动来纠正,让人极其不舒服,最后一次,我差点到了爆发的边缘,想质问他:“你也配做一个教练吗?你知不知道开车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耐心!你这么没耐心,还做什么驾驶教练?!”后来还是用我做教师的品性,压制住了我内心愤怒的野兽,耐着性子告诉他说:你看我做完一套动作再来纠正和指导我行不行?你这样搞得人很紧张,根本没法学。我这两句话,让他稍微冷静了下。幸好后来他说他没时间带我考试,又把我转给了现在这第五个教练。这个教练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教学技巧也不错,也很有耐心,这次虽然没考过,但我还是决定要跟他一起学习,还给他介绍了一个学生。

这几个教练,让我更加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当一个受人尊敬佩服的好老师,需要三个关键的东西:自身的业务知识、专业的教学方法,以及耐心负责的教学态度。三者缺乏任何一个,都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2018年10月20日 星期六

生活的里子

生活如同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张爱玲说的不错。

父亲大概年老昏聩了,自己不听劝阻,养了几条牛,还一定要拉着母亲整天伺候他,给他做饭洗衣服,而目前过去这些年因为心脏病和骨折在医院的时间,父亲也没有几天是在照顾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照顾他自己的他的牛,钱也大部分是我出的,但父亲今天居然说百分之九十都是他的功劳。我对他说,不,百分之一千都是你的功劳。他把家里存的几万块钱都拿走了。

也好,彻底划清界限也好。以后,互不相干了,听天由命。

母亲我还是要管的。她完全是受害者。

不知道父亲何以堕落和昏聩至此。以前会心如刀割,现在也渐趋麻木。毕竟麻木似乎会好受一点,心如刀割,不正是中了那些不在意和恨你的人的计谋了么。我对母亲,也是这样说的。

我得告诉我的几个姑姑父亲的行径,否则,她们以后也许不理解我的作为。

2018年8月25日 星期六

也谈滴滴--妥协和遗忘是对自己良知的背叛

上次滴滴司机奸杀郑州空姐,是在今年的五月份;三个多月后的八月下旬,温州一名年轻女子又惨遭滴滴司机毒手,仍旧是奸杀,而且是用刀割断颈部大动脉后抛尸悬崖,情节之恶劣,令人不寒而栗。

更令人怒发冲冠的,是滴滴在类似事件中的反应和态度。空姐事件,据说是因滴滴的打车系统彼时允许司机看到乘客的性别甚至其他具体个人隐私,从而可以“遴选”乘客。那些饥饿的色狼,专门挑选年轻貌美的女乘客下手。有的是妄加评论,言语不洁;有的是动手动脚,行为不轨;还有的,直接持刀威逼宰割,野蛮狠毒。

据说郑州那个空姐被害后,滴滴一度关闭了乘客性别对司机的可见性,但后来不知何时,又悄悄开放了,以至于酿成盛夏乐清的另一起悲剧。

乐清这位刚刚二十出头的花季女子的死亡,实在与滴滴的不负责任有直接干系。这位女子出事的前一天,另一名女子乘坐过同一辆滴滴汽车,司机也欲图不轨,女子发现后中途威逼跳车,下去逃跑了,但猥琐司机还跟了一段路,女子威胁说他再跟就报警,见到周围还有几辆车,卑琐的司机才作罢。那位女子捡了一条命。

捡了一条命的那位女子,向滴滴投诉了司机,但滴滴居然没有对司机施加任何实际的惩罚!

那种情况下,欲火焚身的司机会如何呢?肯定心理吃了定心丸,觉得类似事情不足为道,可以一再为之。于是第二天,他就对乐清这位青年女子下了毒手。这位女子发现情况不对后,也立即给朋友发了救命信息,朋友向滴滴立即投诉,但根据滴滴最新发布的“辩解”,它声程每天接到的投诉太多,不能向每位投诉者泄漏司机的具体信息。

那么问题来了。滴滴不能向受害的投诉者泄露司机信息,但却在平台上将乘客的性别等不必要信息随意提供给司机,乘客难道是毫无价值的待宰羔羊?事实上,的确如此,一个个的乘客,在滴滴这个日渐庞大的怪兽的眼里,根本不是活生生的人,只不过是给他们提供利润的一个个数字而已。滴滴平台对司机和乘客两边提供信息的不对等、不公平及不科学,显然使乘客置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也许此事也可以提醒那些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吃瓜群众,不要动不动就通过“刷脸”等“便捷”方式将自己的个人隐私泄漏给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公司,在高清它们的具体动机前,还是要有所保留和警惕。其实这个说起来简单作起来难,我们现在这些芸芸吃瓜群众,在强大的资本面前,有几个不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呢。不信的话留意下你们每次上网时候弹出的小广告,完全都是为你“量身定制的,因为你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做,都在资本老大哥的”宇宙眼“的注视下。我们不仅身体、连我们的思想甚至对他们都是透明的。

偏远了点,回到滴滴怪兽。滴滴说每天接到的投诉很多,那正说明他们应严格对待每一个投诉才能好好改进啊!但这却反而成了他们搪塞别的投诉的理由!真可谓无耻之尤!

滴滴处理投诉是龟速,但应对它的雇员奸杀乘客之后引起的社会公愤,却反应神速,迅速做了辩护;网上也有很多为滴滴辩解的文章出现,还有多少是滴滴的水军,不得而知。滴滴有了钱和势力(它背后的股东大树到底谁人?吃瓜群众焉知?),就不那么在意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乘客和并不重要的社会的声音了。作恶成本太低,根本已经不只用来形容个人,而是可以恰如其分地形容一个个的资本大鳄了。看看HHL去年丑闻后今年股价大涨就知道,看看那资产数亿的疫苗公司曾经被查处后只处罚三百万就知道......

撇清责任的,不只有滴滴一家。乐清公安也发出了文章,说明自己办案是如何严谨、迅速和认真的。根据乐清公安发的文章来看,似乎滴滴也是女子被害的主要责任方,因为滴滴居然要求两位警员的介绍信,才能提供司机的信息。这个规定,不知是哪里制定的,不知道合不合法,还要请懂法的朋友指教一二。即便的确是合法的,但也不合情理。警察调查草民个人,(理论上)只需一纸搜查令或逮捕令即可,但面对企业,何以如此程序繁琐?何况还是如此人命关天的经济情形?(其实想来也不难,想想再前面的药酒事件事发时警察询问时有药酒代表”旁听“就知道企业如今是多么powerful了。)

其实,哪里是什么人命关天。都是微不足道的数字。毕竟大家都在第一时间撇清责任就是明证。只有死者的家属才是最悲痛的。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只有在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才悲痛,因为那时候就太晚了,一切都没有意义了。我们这些“于事无涉”的旁观者,也应该感到悲痛。

此外,我们还应该感到愤怒,为滴滴的丑行感到愤怒,为罪犯的卑鄙狠毒感到愤怒,为一干人等救人水火不力但撇清关系迅疾而愤怒!

除了愤怒,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行动,那就是在滴滴态度不端正、系统不更正的前提下,我们作为消费者,就应该尽可能抵制滴滴服务,采用别家服务。我们要持续关注事件发展,看看每个涉及者的态度和言行是怎样的。聚沙成塔,也许我们这些围观者的一个个微薄努力,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让滴滴等无情的资本大鳄感觉到,面对正义,犯罪成本并不低。

不要以为你不是美女,就不会受到恶劣滴滴司机的骚扰和谋害;也不要一位你不年轻、你不是女人,禽兽滴滴司机就会就会放过你。因为它们如果今天可以谋害别人,明天就可能谋害你、你的姐妹母女、你的爱人妻子;因为如果它们今天可以谋色害命,明天就可以谋财害命,那时候就不局限于性别、阶层和年龄。大家也不要在这种事件后划分阶层,感到只有“中产阶级”的利益受到了威胁,资本政治大鳄和个体恶人,哪管你是什么阶层的。

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亲人爱人友人,都可能是非正义的受害者。我们唯一降低这种可能性的机会,就是面对每一次非正义,都不要轻易妥协和遗忘。因为妥协和遗忘,都是对自己良知的背叛。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红楼梦》艳情诗回译之二

《西厢记》中有这么一段描写张生与崔莺莺之间性爱的,“软玉温香抱满怀。/ 呀,刘阮到天台,/ 春至人间花弄色。/ 柳腰款摆,/ 花心轻拆,/ 露滴牡丹开。”


No fragrance is so warm, no jade so soft and nice, / Ah! I am better than in paradise. / Spring comes on earth with flowers dyed. / Her willowy waist close by my side, / Her pistil plucked, my dewdrop drips / And her peony sips / With open lips.

万千山回译:
馨香温暖,玉石尤惭。噫吁咦唏,飘飘升仙!春日降临,芳花遍染。杨柳腰细,伴我床笫。雄风大展,花摧蕊溅。牡丹贪吮,灼灼朱唇。





小婊子,你以为你是什么?你不过是一只破鞋,男人穿两天就会扔掉,你现在让六爷扔到我脚上了。现在随便我怎么治你,我是你男人。(苏童,2005:86)
译文:Who do you think you are, you little whore? A worn-out shoe, that’s what you are, one that men wear for a day or two then throw away. Sixth Master gave you to me, and I can wear you any way I want. I’m your husband. (Goldblatt, 2000: 98)



“打扮得身子儿乍,准备来云雨会巫峡”,金圣叹:“《西厢》最淫,是此二句”。

精彩英文演讲视屏



1. Martin Luther King Jr. I have a dream: 中英字幕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93408/  ;

2. Barack Obama 总统竞选获胜演讲--两个版本 https://v.qq.com/x/cover/5gjqtpk1j3egkuc/m0011kekgpa.html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vUUauFJ98

3; 华人Joe Wong 杰出脱口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mZVM3R114 

回译《红楼梦》艳情小曲一首

《红楼梦》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唱的小曲:豆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钻不进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

霍克思
A flower began to open in the month of May. / Along came a honey-bee to sport and play. / He pushed and he squeezed to get inside, / But he couldn’t get in however hard he tried. / So on the flower’s lip he just hung around, / A-playing the see-saw up and down. / Oh my honey-sweet, / Oh my sweets of sin, / If I don’t open up, / How will you get in?

杨宪益夫妇
On the third of the third moon blooms the cardamom; / Fain to creep into it an insect is come; / Failing to enter it clings / To the petals and there it swings. / Dear heart, if I don’t let you in, / Your chances are thin!


万千山贻笑大方,童谣风格回译霍克思版本:五月花开放/蜜蜂戏耍忙/蠢蠢欲进来/奋力却无奈/矗立花柱上/摇摇又晃晃/哎呀蜜糖何其甜/哎呀孽债何其甘/我若不开放/君怎得进来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云宝日志010--摇动摇篮的手摇动世界

20180817
云宝今天九个月十三天大。没有记录他的成长,已很久了,整整4个月10天。云宝在这过去的四个月里,长大了很多,身高七十多厘米,以至于如果坐飞机,都没法坐他们提供的婴儿的睡篮;他洗澡的那个盆子,现在躺进去也几乎两头挨着了。

也许是身高增加较快的原因,云宝的体重,上次体检时还比平均值稍低一些,二十斤还差一点,不过抱久了,胳膊还是酸疼的很,云妈和外婆抱得多,更加辛苦。云宝体重偏轻,也可能遗传了我的缘故,不过,更大的可能,是前段时间喂养不太够。他成长的很快,胃口也跟着一起飙升,但我们的思维却还停留在过去,以为他不能吃太多,所以有几次,他吃了之后还不安分,哼哼唧唧,我们又弄不少吃的,他很快就消灭了,我们目瞪口呆,也十分愧疚,觉得以前没给他吃饱。以后决心要思想跟上他的成长。

云宝的辅食,比较多样,有西梅、桃子、红薯、橙子、牛油果、猕猴桃、鸡蛋黄、香蕉、苹果、米糊和意面。总体来看,他似乎喜欢那些爽滑柔软的,讨厌那些干涩棱角的,所以估计后面要把意面拿掉了。我自己种的黄瓜和西红柿,他也挺喜欢吃的,只可惜不多的几棵玉米,已经被浣熊袭击过一遍,浣熊宝宝比云宝早先尝到了有机玉米的味道,让我愤愤不平,不过来到这里,就还要学会与动物们和平相处,毕竟它们也是受到律法保护的。昨天把一个很嫩的玉米抢救了回来,明天煮给云宝吃。

现在的很多孩子,物质上是有福分的。云宝目前吃到的不少东西,我二十岁的时候也没吃过;我们和朋友给他买的衣裳与玩具的种类与数量,我更是难望项背。我们那时候最多是父母偶尔手工做几个简单的玩具。

不过,物质上有福的孩子,未必就好。物质可以是滋养的沃土,也可能是腐蚀的温床。等到云宝稍微再大一点,开始明白道理的时候,我们就要好好教导他珍惜食物、尊重他人劳动、也尊重别人的隐私与习惯。不管什么东西,都不能无故浪费;好的东西,也要学会与家人和他人分享;此外,也要学会感激和微笑,不管在哪里做事说话,都要懂规矩和礼节。这些东西,我小时候母亲基本上都训练了我和姐姐,所以,我们在后来的人生里与人相处,似乎还不是那么讨人嫌。而我也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家教良好的妻子。相信云宝以后也会成为一个“逗人敬”的人。“逗人敬”是我的家乡形容好孩子的词语,意思是指一个孩子听话、董事、懂礼。

孩子是动物,但是智商很高的动物,如果有聪明而自尊、又尊人的成人监护人的规训与引导,一定也会是长成可爱的高级动物;否则,就会成为可恶的高级动物(因为孩子会判断父母和成人对待他们的态度,进而“利用”和“顺应”这种态度,塑造出自己的高尚和可恶的性格。可恶的高级动物,实在是最不环保的一种动物,因为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会带来浪费和污染。

我知道一个小圈子的育儿群,里面的父母都是知情达理的年轻人,他们是父母教育的产物,而他们的孩子,将来一定也是知书达理的。“摇动摇篮的手摇动着世界”的说法,虽略显夸张,但的确也道出了深刻易懂的道理。当然,塑造孩子性格的,绝非只有、和只该是母亲,还应包括父亲、祖父母、邻居、同龄孩子、老师、学校、政府,和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根源在父母,而父母又是上辈人和社会的产物。

云宝的睡眠,还不是特别好,现在大概每晚九点半左右睡觉,十二点左右醒一次吃奶,两点、五点左右分别再醒一次。晚上睡长觉,大概需要特别训练,据说还要恨得下心,他哭叫的时候不要去管。我和云妈这方面,还得要多学习和行动。前阵子五六点云宝醒来,我就把他抱走。云宝白天再睡两三个小时,基本上也差不多,但我那阵子睡眠偏少,白天似乎大脑在云海飘荡,浑浑噩噩地蹉跎了不少时日,姑且算是这么久没为云宝和自己写一些文字的借口吧。

云宝的睡眠,不仅偏少,而且较浅,尤其是刚睡和快醒时,轻微响动,都很快醒来。此外,他还喜侧身睡。前段时间要抱着毛线娃娃或者一件衣服才能侧身睡着,现在基本不需要。上个月睡前时常要抱着哄很久,现在也基本不需要了。云宝有进步。

动作方面,云宝的协调能力强了很多。会两个手一起握住东西玩,甚至还能用手指捻着头发丝玩弄。他的两只脚,特别灵巧,遇到东西就要去踢腾捣鼓。不过爬行还较差,基本上是不能匍匐前进的,只能自如地来回翻滚。

云宝下面长了两个门牙,笑起来时尤其可爱,但长牙期间,偶尔出现烦躁不安的情况,大概痛痒难忍。他头上的胎毛,也基本上掉光,现在长出了黑色头发,不过前额头发还不是很丰茂,母亲说不必担心,因我小时,头发也稀疏发黄。其实,每个孩子成长节奏和特征都不尽相同,没大问题,不必大惊小怪。

云宝的语言能力,也许算是早的。大概四个多月的时候,一次他坐椅子上,看着我们吃饭,他估计很饿,然后就哭了,嘴里不停大声叫喊“爸爸妈妈、爸爸妈妈……” 我们听着无比心疼,又无比欣慰,我还录了相。虽然那发声的确就是 “爸爸妈妈”,但实际上,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那并非有意识的叫声,也不值得过度盲目“自豪”,否则,只能闹笑话,就像我读到的那个故事一样:一个母亲说,他的孩子六个月大的时候拉了粑粑到地上,是个“8”字,于是她就觉得自己的孩子天赋异禀……

了解外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俄语、日语等外语里面的一些爸爸妈妈词汇发音,与汉语都类似。甚至不要说人类,你去听听出生不久的牛马,他们的叫声似乎都有爸爸妈妈的味道呢。大概实在不过是因爸爸妈妈是简单的音响,利于新生婴孩发出。真能将语言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the signified)挂上钩,才算是有意识的语言;否则,不过是声响而已。我与上外原外籍语音学家耶鲁安博士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对我这个学文学的门外汉的猜测,基本认同。

天下父母,多以子女为荣,也多怜爱子女,舔犊情深。不过,就像一位作家比较刻薄地说过的那样:老母鸡都知道护犊。人类之所以是高级动物,不仅因为他们聪明,还因为他们智慧、他们懂得文化、有道德、知礼仪,正是这些高尚和高贵的东西,才从根本上将人和低等动物区分开来。善于浮想联翩的我,甚至在黄渤的新作《一出好戏》的前三十分钟,就读到了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寓言式的分辨….这部电影不错,看完后有空也许会论评一番。

云宝身体上的成长,肯定是迅猛的,以后,也须得在精神和思想上,让他同步成长起来,成为一个respectful and respectable的、“逗人敬”的人物。


【注:“respectful and respectable”是笔者以前在上海的两所高校给国内学生和留学生开设社会礼仪课程时,自己总结的为人处事的“金规玉律”。】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据说康熙爷甚喜西洋器物技术,但只限于个人喜好,没能推行天下,于是技术革命在他的天下迟不萌发;待到后来湘帅张之洞搞洋务,还是“中体西用”,地方模仿京畿定于一尊,一人决策。

湘帅他罔顾专家反对,把铁厂建在了远离煤矿的汉阳,高炉也私自乱买,虽耗费巨额国库白银、收效微渺,但动静声势十分浩大,也博得了青史留名。实在也是个聪明的老僚。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子不教,亲之过

一个五岁的孩子,妈妈带着旅游,住在一个并不是很熟悉的朋友家里。

进到人家家里不久,她跑到茶几那里,打开上面的饼干吃起来。那些饼干,是房东的婴儿的。她开了两袋,似乎对比哪个好吃,其实都是一样的饼干。她没吃两块,就放在那里了。她完全是宾至如归的感觉,没有问她妈能不能吃,更没有问主人。她妈啊对她的行为视而不见。

后来是第一顿晚饭。主人一家照顾自己的婴儿,忙得团团转,准备好了一桌晚餐,主人家还没靠近桌子,她们母女便早就围坐到桌边了。等主人一家人坐上去,她俩更是早已操起了勺子筷子,直接插到盘子里去挑菜,全然不顾每个盘子里都放有公共筷子或勺子。在入乡随俗和宾至如归之间,她们主动选择了后者。

五岁的女孩拿自己的勺子直接到盘子里去挖菜,吃了半口,勺子里还剩下她没吃进去的,又将勺子送回到盘子里去挖。那一盘菜是香菇豌豆胡萝卜粒炒肉末,她后来换了个筷子去那里面转圈圈似乎在找寻着什么,男主人忍不住,冷静地问说:XX,你在找什么呀?女孩愣了半天说:我不喜欢吃胡萝卜。她妈妈这才介入,说了她两句不能挑食之类的。

男主人见女孩不喜欢那一盘子菜,就把它拉远一点,把另一盘拉近到她那里,觉得这样她可能方便点。出乎意料的是,女孩居然自己用手把那一盘她不喜欢吃的又拉回到自己面前,这样似乎便于她左右开弓,令自我感觉体贴的男主人十分尴尬。

女孩子才五岁,盛饭的时候,和大人盛的几乎一样多,但她还边撒娇边说不够,男主人又是忍不住,很客气委婉地说:XX,咱们先吃,不够了再盛好吧?女孩子的妈妈,也是这时候“跟风”地说:吃了再盛。后来,她并没有把盛到碗里的饭吃完,她妈妈拿去吃了。

女孩子吃饭的时候,十分不专注,有气无力的样子,也许都是她不喜欢吃的吧。但是放下碗之后,她就开始活跃了,她自助地拿起香蕉、橙子和瓜子和所有能见到的主人家里的食物来吃,瓜子吐到主人的饭桌上和木头的地板上;吃橙子的时候,撒娇似的躲到楼梯角落里,嘴里的溢出的汁液流到地板上。她的妈妈也视若无睹,在那里看手机。她的妈妈,其实是一个喜欢看书和挺有思想的人,学历,也是很高的。

关于吃饭,最尴尬的一幕即将出现。第二天晚饭,主人又是做了晚饭,最后的瘦肉粥端上来之后,女孩子一看,就大声撒娇发脾气地说:妈妈我不要吃这个粥!我要吃白粥!!男主人无比尴尬,花了一秒半,压住了自己本来挺有个性的脾气,说,你确定要吃白粥吗?确定的话,我就给你煮。女孩子并没有正面回答。男主人只得去再煮点白粥。男主人之所以忍住了脾气,是因为女孩子傍晚出去玩的时候摔了一跤,否则,他估计要拍案而起,叫她们滚蛋了。

那个傍晚,女孩子和她妈妈到运动场去散步,女孩子抓住一个栏杆的铁链子晃荡,一不小心失手了,头摔到水泥地上了;当时没啥事,她只是叫了疼,完了又从一个一米多高的地方蹦下来,之后,就叫说头更疼了。晚饭的时候,就开始各种叫疼和撒脾气。后来她妈妈怀疑是脑震荡,男主人于是就陪着她在晚上九点多的时候打车去了一趟当地医院,等待挂号和医生检查花了很多时间,医生初步查看觉得问题不大,但要求留在医院观察一小时,回去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二点多了。中间男主人帮忙抱着这个他已经开始十分讨厌的五岁的姑娘,内心十分矛盾和内疚,因为他自己的几个月大的孩子,他都不能回去照顾,却还要在这里帮助这个令人厌恶的孩子。

终于挨过去了,两天如同两年一样漫长。她们还想在那里住,但主人家人是在受不了,就找个理由,使得她们离开了。

主人后来回顾的时候发现,那个女孩子似乎从来没有对旁人笑过,不是撒娇、发脾气,就是拉着脸。她也从来不会说“谢谢”和“对不起”。这两个词和微笑,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是文明程度的标识。

主人也总结了经验:以后绝不轻易允许已办的朋友到家里食宿,也更不轻易到别人家里食宿。


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记下欠的情和债

我的邻居夫妇是一对很好的中年人,他们有三个可爱的女儿。丈夫叫克里斯溱,妻子叫莎拉,他们在这里居住了近二十年,刚来的时候,他们一定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也两鬓添霜了,估计抚养三个孩子必然是十分操劳的,从他家时常传出的孩子吵打声中,便可以想见一二。

克里斯溱的父亲,已是八十多岁的耄耋老人了,依然十分硬朗,去年还帮我修过自行车,他的菜园子,也总是拾掇得很妥帖,但去年冬天,他回到他的热带老家去了,因为这里冬天漫长,他整天困在家里,无事可做,闷得发慌。

老人去年还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我叫不上名字的瓜,就像小冬瓜那种,是他自己种的,我们煮食之前,便十分感动,我也下定决心,今年一定要种出自己的瓜果,到时候也送给他们一些。

今年我就果然种出了一些黄瓜,虽然是很小的品种,但我前天一下子收获了五六个,就送给他们了,还附带了一瓶子特别健康环保的洗洁精。现在的洗洁精香精和化学品都太多,我在想,其实人宁愿不用它们,不用洗得那么“干净”,也比吃进去香精等化学物质要好一些吧,但这个道理,渐渐在化学公司的广告轰炸下被人们遗忘。我从我的外国同事那里,得知了一种很好的无香精洗洁精,用了之后,感觉很好,也就分享给邻居了。

克里斯溱的父母回到故乡后,他们夫妇就忙了起来,三个孩子就是一个小幼儿园,于是他妻子辞职了,他做两份工作,有一份还要晚上干活儿,也十分辛苦。其实,他们三个孩子的政府补贴应该不少,他做一份工作,应该也没啥问题,但估计他也是想多省点钱,以备不时之需吧。他们前几天去了魁北克城,对那里赞不绝口,只是带着孩子太累了,因为孩子半路就闹着要回家。

克里斯溱和莎拉都不像他们父亲那样擅长园艺,相反,他俩几乎是五谷不分的,甚至达到了令我震惊的程度,莎拉尤其如此。比如两个月前,他们从克斯特克超市买了一盆很大的西红柿,她就栽在院子里,但是很快就发黄了,我过去查看之后,告诉她说,太阳太厉害了,应该弄点东西给它遮挡,三四天之后,再扯掉,它就活过来了,她于是立即用一些东西把西红柿围了起来。过了一个月后,我问她西红柿如何,她说快不行了,我再去看时,大惊失色,发现她并没有将挡板撤掉;于是我让她赶紧撤掉,难道她上次听成三十四天了么?英文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听觉差异吧。她撤掉之后的三四天,告诉我说,她的西红柿又起死回生了。

他们的父亲去年在院子里种过一些苋菜,种子落到院子里,今年到处都是苋菜,他们让我们去采了几次,有一次我还学母亲,做了苋菜馍,拿了几个送给他们,没想到他们去不能吃,因为里面是有猪肉,我委婉地询问,你们不吃猪肉是因为宗教信仰吗。克里斯溱说不是,是他们家一向都不吃猪肉,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他们是基督徒,应该不是这个原因。但他们吃牛肉和其他肉类。

克里斯溱很忙,所以照顾孩子多数时候是莎拉的任务,照顾菜园,也主要是她的责任。昨天他们又让我去采苋菜,我去了发现,其实很多已经有些老了,而且他们种的其他不少菜,都被苋菜和其他野菜野草围剿得奄奄一息,我于是顺便拔掉了一些蔬菜周围的老苋菜,还拿了几棵回去种,这种盛夏季节,也不知道是否能种活。

我送黄瓜给莎拉的时候,告诉她说,我还有几棵黄瓜苗和西红柿苗,他们如果需要,可以拿回去种,没想到她说:会不会太晚呀,我也不太会种啊,要不你就种在你们院子里,到时候给我们黄瓜好了。我听罢此言,掩饰住内心的诧异,笑着说,那也好啊。

其实莎拉绝非一个“心机表”,心机表绝不会说话那么直率的(你们想想王熙凤,哪句话不是绵里藏针),她是近乎幼儿园小朋友那般的天真,这还可以由另一个例子得到证明。

她说,她想在自己的菜园子中间种一棵大树,我问为啥,她说那样大树就可以罩着底下的蔬菜,就不用总是浇水了。我掩饰住内心的巨大惊叹,告诉她说,那不行啊,那样底下的蔬菜就不长了。她说为啥啊。我指着另一个邻居家里巨大的枫叶树,告诉她说:你看到那棵树了吗,据说,一棵树地面上有多少枝桠,地下就有多少树根。你要是在菜园里种一棵大树,那地下都是树根,蔬菜就都死翘翘了。这下子,她终于明白了。

我觉得他们夫妇在种菜方面的令人惊叹的天真,大概和克里斯溱看待我的驾车技术差不多吧。他听说我在学车,就主动要教我,他考过教练牌照,那是在他休八个月产假、觉得无所事事的时候学的。这里的比较正经的工作,都可以提供一年半的产假供夫妇分享,其中一年时间,是带薪的。对待家庭、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政府福利,的确是令人很感恩的,纳税人缴纳的税收,多半用在民众的医疗、教育、扶弱助残等方面。我一个在新西兰的朋友,也是类似感受,那里的医疗福利似乎更好一些。

克里斯溱教得很耐心,我觉得在路上没啥问题,最近在学习比较难的倒车和平行停车,这大概是路考里面最难的部分,我今晚学习的差不多了,希望下一次练习一次到位,不出差错,这样过段时间,就能考试拿到上路执照了。

克里斯溱免费教我学车,我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心理过意不去,于是想到一个比较好的回报的方法。我去沃尔玛,买了一张充值礼物卡,大概按照教练的市场价格,充了一笔钱,然后有一天硬塞给了他。

占便宜,是一件挺不错的事情,但如果只是占别人便宜、而不让别人占便宜,那就是脸皮的厚度有问题、甚至良心有问题了,久而久之,别人会看不起的;而人的尊严,难道不是一件最值得珍惜的事体么---人如果不顾惜脸面和尊严,那和其他动物,似乎也没有太大区别。我与人交往的时候,慢慢地知道了这些原则,也总是努力的试图保持一种平衡。

但我也有大意的时候,比如我的好朋友,我借他们的钱,我都一一记录在案,换的时候,我会按照比银行略高的利息增加进去,我是真诚如此的,但要不要,那就是他们的事情的,他们要,我会很开心,他们不要,我会觉得亏欠。

可是借钱方面,我也有自己的问题。我有一个特好的朋友,我借钱给他的时候,他分两次还我,我最后记不太清楚当初借的确切额度,最后总是怀疑他多还了,因为我知道,他是一个特别好的人,他只可能多还,绝不可能少还。但因为我当初没有记录下来数字,所以他如果真的是多还了,那我就是占了便宜,虽然是无意的,但也是一件很无耻的事情,久而久之,也可能会腐蚀我们的友谊,毕竟,友谊和爱情等人际关系一样,都是需要一种平衡的。

以前,我总是把自己欠别人的情记得一清二楚;今后,我也当把别人欠我的债记得一分不差。这其实也是君子应有之风吧。

2018年7月9日 星期一

回复一位年轻的翻译

根据我前面的修改,有一些初步想法供你参考:

1. 英文如果有引号,句末标点符号都应该放到引号内(quotation marks, and colons and semicolons除外);

2. 除非特别标明,文艺作品里面最推荐的时态是historical present tense;

3. 英文的长句,最好不要按照原来的结构翻译成汉语,建议按照主句和从句的关系,切割成相应的汉语句子,避免晦涩僵硬;

4. 英译汉的时候,应该减少“的”和被动语态的使用;

5. 要留意汉语“们”的用法;

6. 汉译英是特别挑战的,必须注意字句的锤炼和斟酌。



还有最后一点个人体会: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如果喜欢做翻译,有两点不能忘记,一是认真;二是一定要保持个人生活中英汉高质量文字的大量日常输入,否则不管以前语感有多好,长久不用,都可能荒废疏芜,“泯然众人”。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只想活命有罪吗?--也谈《我不是药神》

两口气看完了电影《我不是药神》。是大倩推荐的,她说以前一直不怎么看得上徐峥和宁浩的作品,都是些耸动的花哨商业片,但这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网上也有说是2018中国最佳电影的,我看完后,觉得这个评价很中肯。当然,徐峥和宁浩并非导演,而是制片人。

一部电影,如果只是成功的商业片、或者说教的精神原子弹,或许可以称得上大,但却不伟。伟大的东西,都深深切入社会肌理或人性内核,不会浮游于快乐的浅表,从这个意义而言,当代伟大的中国电影不太多,而始终如一的、充满深刻人性关怀的导演更是凤毛麟角。贾樟柯算是我心目中的一位,目前正在看他的文字著作《贾想》系列(微信读书上有,比较贵),文如其人,字如其影。贾樟柯不只是一个导演,也是一个文人和思想者。一个只会导演的导演,是不可能与伟大沾边的。据说张艺谋当年也还是个了不起的摄影师呢。

王小帅算得上另一位了不起的当代导演,而《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就是王的学生,2011年才读的硕士,堪称青年才俊。这件事儿又让贾樟柯言中了,他在2009年左右的文字里就说,随着科技的进步,廉价手持摄像设备及音像制品的流传广泛,中国以后出现了不起导演种子的可能性很大,跟昆汀-塔伦蒂诺当初只是一个录像商店小老板是一个道理。英雄出少年,好汉在草莽,自古不新鲜。那些过早封圣的“大师”们,反而常常晚节不保,说的就是张艺谋和陈凯歌。

《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是关于白血病特效药格列宁的,瑞士原装4万一盒,印度替代品5千,效果差不多。但印度替代品在国内是违禁品,属于“假药。”男主程勇在人生落魄低迷之际,被迫做上了贩卖“假药”的生意,他之前其实也有很好的对口背景——那时候卖的是印度神油,但自从伟哥雄起之后,印度神油就萎弱了下去,有点东、西医药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意思。

程勇起初只是为了挣钱,但深入到这个拿人血蘸馒头的行业之后,接触到一个个在生死边缘挣扎的血肉之躯的灵魂之后,他的灵魂慢慢被悲剧感化了。这种感化是一个渐变过程。第一个迹象,大概是在那次请跳钢管舞的年轻妖娆却悲惨良善的妈妈喝酒的时候。那一次,程勇和他的团队都在那个酒吧庆贺,酒吧经理叫妈妈去跳舞,程勇拦下来了,用一堆钱,把经理弄上去跳舞了。等于是用人血馒头赚来的钱,赎回了一次年轻妈妈的精神贞操,而这个年轻妈妈之所以跳舞,是因为她有个患白血病的女儿,她需要秀卖肉体,赚钱治病,她简直就是这个矛盾社会病体的典型症状。程勇用黑钱做了一次高尚的事情。他和他的团队看着钢管舞场经理跳着钢管舞、一层层剥去他自己的衣裤,他们就随着看客觥筹交错,狂欢不已。

他们喝的差不多,最后都搭车陆续回去了。程勇与钢管舞妈妈一辆车,晕晕乎乎的孤男寡女,一起回到后者的住处。按照我们的“正常”理解,酒精与夜晚是最好的春药,势必是要发生一些故事的。到了钢管舞妈妈的住处,她说让程勇等一会儿,她去洗个澡,而他也躁动不安,胸中猛兽奔腾、火山呼啸。可是,他忽然无意中看到了她的患白血病的苍白娇小的女儿,如同一枝被寒霜摧打过的花朵。就是这个镜头,熄灭了他的火山与猛兽。她出来扑倒他的时候,他婉拒了。

这一点,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更出乎我的意料的,是他与她自始至终都没有“那个。”按说,他们有一万零一个理由那个的。毕竟他觉得妻子抛弃了自己、傍上了大款,而她的丈夫因女儿患病抛弃了她娘儿俩。她与他即便如干柴烈火般结合,难道不是天经地义么。可是一直都没有。这一点我起初觉得是个遗憾,后来觉得是个亮点。处理的这么干净又不造作,那是一种高尚的升华。伟大的艺术品,就缺少这种干净和升华。毕竟生活太污浊了啊,只有这样干净高尚的一些闪光点,才能让我们体验到一种超越肉体欲望的纯粹,而这,不正是人类灵魂中很美好的一部分么。我在张艺谋和陈凯歌后期作品中几乎看不到这种东西,虽然他们似乎也很努力,但总缺少点什么。

这样的高尚而干净的升华,也是这部影片能够在当代的物欲喧嚣的洪流中鹤立鸡群的原因。这样的升华,不止一次。黄毛的几次变化,也是逐渐升华的过程。他起初是一个外地来的低端人口,在屠宰场干活儿,得了病,买不起药,离家出走,父母都以为他死了,他不愿意也不敢回去,因为父母以为他死了,他怕回去吓着他们,于是他在魔都一个人谋生,卑微苟且地作为一个病人活着。但是买不起药。不要说那几万块一瓶的格列宁,就算是程勇当初卖的5千一瓶的,他也买不起,于是他就只能去抢。程勇和他的团队一开始特别鄙视黄毛这个来自乡下的低端人口,还把他打倒在地,但后来,他们却成了铁哥们儿。后来的后来,程勇甚至问黄毛是否鄙视他。

不打不相识,也是因为这次抢,黄毛结识了程勇和他的团队,后又加入他们。黄毛是个丑陋、贫穷和寡言的病人。低端人口往往都是被塑造成这样形象的,或者是向来被认为应该是这样形象的,否则,“农民”和“民工”怎么会成为很多都市高端人士眼里的贬义词呢;其实,他们的肮脏、丑陋和堕落,说到底还是因为穷啊,但至于他们为何如此穷困,则不是高端人士关心的问题。这个不能深究。

我们的重点是黄毛的变化,他虽然丑陋\贫穷和寡言,但内心明灯高悬,是非清晰如昼,所以在程勇第一次因为顾忌自身羽毛打算洗手不干的时候,他第一个唾弃和离开他;第二次程勇回头是岸的时候,他又义无反顾地回来加入他。最后的高贵的升华,是黄毛发现警察正在抓捕程勇的时候,他一个人驾着车突破重围、引开警察。但不幸的是,他在以为自己脱身而哈哈大笑的时候,他的小车突然被一辆大卡车撞了。那个有良心的警察,托着绵软的黄毛的血迹斑斑的躯体送到医院去,但无力回天。程勇赶过来,发出了拷问人类良知的、地震般的怒吼:他才二十岁,他只想活命,他有什么罪?只想活命有罪吗?!!!

程勇的拷问,不只是针对那个警察的,也是针对那整个体制的。那个警察也像程勇和黄毛一样,产生了精神的升华和良知的皈依,他主动放弃了对程勇这个超低价售卖有效“假药”的嫌犯的追查,等于宣告了不远被暴力机器继续蹂躏自己的良心。但追查后来还是继续着,而且更加快速,从警察头子的只言片语,可以推测出,那背后有一个更大的锁环和更深暗的人血馒头生态链。只不过水太深了,影片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笔者在此也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不过知道的,终究知道;不知道的,依然一味地叫好,挣着抢着,也想分一点馒头渣儿。

瑞士的正宗格列宁集团的律师和代言人,多次与政府、警察和相关权力部门的接触,镜头虽然短暂,但也可以显示出那张人血馒头网络的深广巨大。程勇最后把进价3000多的“假冒”格列宁卖到了500多,他自己补贴,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在“赎罪。”程勇完成了精神上的质变,甚至都可以让人暂时忘却他当初对待自己妻子的粗野蛮横。一个对个人残忍,但对群体友善的个体,依然有高尚的部分,但反过来,一个队个体友善却对群体凶狠的人,就谈不上丝毫的高尚。母鸡也会护仔,说的就是这道理。

印度“冒牌”格列宁工厂的大老板,最后也加入了精神升华者的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帮助那些白血病患者,而不只是一味地吸食人血馒头壮大自己。可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瑞士格列宁动用他们的力量,也迫使印度厂商就范。

这里可以看到,前面提到的“体制”,已经不仅限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了,而是一个全世界的体系。那就是唯利是图、嗜血如命的人血馒头的生态系统。一种救命的药品,需要绝多数的家庭倾家荡产才能吃上一年半载,那不是人血馒头的生态系统,又是什么呢?而且可怕的是,这个系统,还要冠以“治病救人”的美名,在专利的庇护下,不断地变成越发巨大的吸血怪兽,所向披靡,东西方不败。所以,全球化的今天,不知节制的贪婪的资本主义,就是患了吸星大法的魔头任我行,它将榨干一个个无数的个体,壮硕自己和自己少数的特权崽子。近年,多个国际指标都标明美国、中国及欧洲等很多国家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金字塔顶端的人数占有社会财富的比例持续扩大,底部的绝大多数变得日益相对窘困。如果大部分“吃瓜群众”看着那些关于高端阶层的堂皇电影,还只知道项目而不知悲悯自己和同类,那和抢吃人血馒头的饥饿鼠类有何区别?但是如今,即便那个都市的所谓高端人士,也尝尝为自己能按揭首付一套公寓而沾沾自喜,不管房价升天,不管底层入地。在我看来,《我不是药神》的另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特征就是它聚焦于病人这个弱势群体,揭示生命、金钱和利润之间华丽社会外衣之下赤裸裸的关系,它其实就是在对那些弱势的人们表达理解、同情甚或联名。这就是为什么它能甩开《泰囧》、《港囧》这等片子十九条大街的原因。

不知是编剧的功劳,还是导演、制片的功力,总之,这部电影在情节、角色的塑造上,是一部十分优秀有趣的商业片,但在主题方面,又是一部十分深刻的社会时代批判片。

连时常被诟病的法庭,最后也都显示了仁慈,酌情给本该判15年的程勇判了5年。押囚车走在魔都的大街上,连押解警察都升华了,一个对另一个说:“开慢点。”因为路边都是来给程勇“饯行”的患者。密密麻麻、男女老弱,仿佛传说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景象再现。车子靠近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自动揭开面罩,露出“真面目。”这个场景,是值得解读的。人们只有面对他们的恩人,才会露出这面目?人们只有面对好人,才会卸下警戒?人们只有面对高尚的对手,才会扎下口罩准备讲真话?

这部电影有很多幽默搞笑,却不令人觉得轻浮低俗;里面的很多人物和情节有不少粗糙的地方,却不令人觉得粗鄙。因为它还有更多的干净、高贵和升华的地方,那都是人性中的闪光部分,而且是压倒性的部分。这就够了。

《我不是药神》聚焦于一个个卑微的个体人物,却投射出社会和时代的巨大纵深背景。它从白血病患者医药这个狭窄的口子开切,展露了社会病体的深度纵面儿。它挖出了黑暗和阴污,但却没有一味地哀怨批判,而是用他们作为光辉人性的铺垫。这让人想到《肖申克的救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辛德勒的名单》。

是的,他不是药神,他只是一个关心卑微生灵的高尚的人,这样的人,不是神,但却籍此获得了圣徒般的神行,这是一中真正为那些鲜活的生灵认可的圣徒,而非靠传播机器制造出来的圣徒。

在中国,这样的圣徒就跟那些屠杀幼儿的“恶魔”一样并不少见。只是他们被关注的都太少了。我也是不久才知道,影片中的主角程勇在现实中确有其人,他的名字叫陆勇。

参见陆勇词条:陆勇,是江苏无锡一家针织品出口企业的老板,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后为白血病患者到印度购买“格列卫”的仿制药。湖南省沅江市公安局在查办一网络银行卡贩卖团伙发现使用银行卡进行交易的陆勇。2015年1月10日晚,被警察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销售假药罪逮捕[1]。陆勇被捕后有数百名患者联名上书,请求免除对陆的起诉[2]。2015年1月27日检察机关向法院申请撤销起诉,同天法院撤销起诉[3]。2015年1月29日陆勇获释。[4]2018年,他的故事被拍成电影《我不是药神》https://www.google.ca/search?q=%E9%99%86%E5%8B%87&rlz=1C1CHZL_zh-CNCA756&oq=%E9%99%86%E5%8B%87&aqs=chrome..69i57j0l5.2268j0j9&sourceid=chrome&ie=UTF-8



2018年7月1日 星期日

最近的读书、种菜生活

准确地说,应该是前一阵子的生活。

还是比较充实的,因为一个外在的目标,压迫着充分利用时间。从一开始每晚饭前饭后及睡前的时间、到中午饭后的空档,再到后来交通过程中车上的一个多小时,都慢慢地利用上了。有时虽然晚上只睡六个小时左右,白天依然精神饱满,中午实在太困时,只躺下去,马上睡着,二十来分钟,就可以休息得很好了。

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身心状态,比无所事事、惶惶不可终日要好很多。记得大学最后一年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也有一两个月类似的状态,甚至比这还要好很多,几乎达到了“至人无梦”的瞬间入睡状态。

所以,人大概还是需要目标的。然后才有动力把自己的潜力挖掘出来。看到一个如今在某名校任教、已颇有学术成就的师弟,似乎时常午夜一点还没入睡,想来就是因为有明确而高远的目标、以及切实的行动的缘故。他目前的学术成果,已经超过了很多退休的同行了。人的实力,就在点滴行动之间铸就,但要持之以恒。

鸡汤味道有点浓了。但人生就是如此啊。别人一天里面在做什么?他们熬到午夜是在干什么?我们自己呢?我们是否每天常规忙碌的时候心,不在焉?之后又六神无主?午夜不是买醉、就是在网页上漫无目的晃荡不觉天日已晚、生已黄昏?

我看到有朋友博客上说,很多成功人士,都是早上六点起床,于是他定了一个早上5点59起床的习惯养成计划。我对鸡汤文字厌烦已久了,可是,回顾我的比较成功的19-25岁阶段的人生,不正是每天给自己灌输着“心灵鸡汤”才日渐成长的么?不同的,那时候,我并没到处去寻找各种鸡汤浇灌自己,只是寻觅那些值得尊崇的文字和思想,以卑微匍匐的心态,使自己以朝圣者的步伐、向精神圣山一点点挪近,有点滴水石穿、金石为开的坚韧。

可惜那种勇锐,离开的太久了。年龄不过是个借口。我的那个师弟,比我也小不了几岁,他的坚韧至今未退。我的那个制定早起习惯养成计划的师兄朋友,比我也还大几岁,他本已十分成功,甚至可以达到提前退休的财务自由状态。可他们都没有退却勇锐与坚韧。而我自己,大概在后来的红尘滚爬之中,沾染了愤世嫉俗的习气,也就渐渐地湮灭了那种勇锐了。

当然,也不能说这些年就全是浑浑噩噩过去了。只是着力点不一样,这样解释起来,会让自己舒坦一些。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和生活找一些可靠的理由,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安稳堂皇的基座;否则,上面的大厦将摇摇晃晃、不可终日。

如果找出不那么令自己气馁的理由来,我就可以说,我前几个月也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的。比如我看了好多本好书,包括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熊培云的《西风东土》、《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追故乡的人》、司徒雷登的《在华五十年》、梁文道的《噪音》、梁漱溟的《中国乡村建设》等。说这些书好,不是说他们完美无瑕,而是说他们有很多闪光点,有不少令人启发的地方,更具体地说,就是感觉读他们的时候,很多地方产生了共振。也有朋友不喜欢我推荐过的一位作者,我也并不吃惊。人的读书喜好,和吃饭一样,酸甜苦辣,各有所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共振这种感觉很重要,跟与人相处一样,如果不在一个频道上,就不能产生共振,如果没有共振,也就没有彼此的理解、欣赏,所以也就不可能产生美的享受,还不如作罢。

说起来似乎应该感到一些惭愧,因为这些书,都是在手机上看的,还是用的微信读书。我身边依然有不少朋友抵制手机读书,甚至是电子书,他们青睐于纸质书,就像我以前听说过一位同学地址所有现代诗歌一样,觉得都是垃圾,只有古诗才是艺术。后一位同学,我自然是觉得有失偏颇的,因为我曾经是一位现代诗歌爱好者,如今我也喜欢上了古诗,但我并不意味二者有高下贵贱之分,不过是不同的艺术思想表达形式罢了,不管古今的何种艺术思想形式,都有良莠之别,没有形式上的高下之分。男女、城乡、老幼、地域等各方面的标签,大概都可以这样看待。我不看一个人是从哪里来的,有何种名头,我只看这人本身如何,这对我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我不能说那些排斥电子书和手机读书的朋友不好或者古板,我尊重他们的兴趣,何况他们只是自己不喜欢,没说这些东西不好,是垃圾,如果他们那样说,我内心对他们的看法,大概就要慢慢发生调整了。人有不同的偏好和判断,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恰恰是社会多元与活力的保证,千篇一律的口径和思想,不仅是无趣的,甚至是可怕和可悲的。我们保留自己的癖好、不涉及他人厉害就好。

除了读书,过去几个月我还在后院里与野草和菜蔬花草们周旋。如今最大的成果,大概是豌豆们。豌豆如今已是令我尊崇的一种植物了,早春的时候,只需在随便哪个阳光充裕的土地上钻几个三五厘米的小洞,里面放上一颗豌豆种子,五六月的时候,它们就会出苗茁壮、开花瓜果挂果。我种的豌豆,大概有二十多颗吧,分两批。第一批都挂满了果实,这几天日头毒辣,果实迅速膨胀饱满,很多都可以采摘了。

背后是很多个早上及黄昏的除草及浇灌。豌豆之外,就是黄瓜了,一个个的种子变成小苗苗,一个的苗苗有长成粗壮的植株。如今很多开花结果了,但果实都还小。唯有从沃尔玛买来的那一棵异常涨茁壮,结的一个黄瓜,大概有十几厘米了。这两天准备把它摘了,如果不是在上面喷了一些大蒜水,估计早被松鼠或浣熊所获了。黄瓜大概十来棵,涨势现在是喜人的。

另一个令我寄望的,就是西红柿。自己育苗,上一周下雨时候移栽的,一共也有十多颗十多棵。我最怀念小时候故乡父母种植的西红柿,等他们自然熟了之后,才回来清水一冲,炎炎夏日中午一口咬下去,沁人心脾的甘甜分子颗粒瞬间爆炸,如同微小子母弹似的,喷射得满屋皆是。都说西瓜有沙瓤的,其实西红柿也有,但仅限于我童年少年时候在故乡吃到的。后来离开乡间,到了城市,超市里贩卖的,都是未成熟即采摘运输的西红柿,不可能有那种沙瓤与那种甘甜。不能责怪城市,生活的便利,毕竟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还有豇豆和四季豆,被蜗牛残害了三四棵,剩下的如今开始爬藤了。蔬菜不该傍晚而是早上浇水,因为傍晚土地还是热的,浇水可能对植物不利,还会滋生蜗牛等啃食菜蔬的“害虫。”那就得辛劳地早起了。所以种植是辛苦的伙计,我们吃饭和果蔬的时候,其实应该感谢农人。不过这个要求,近乎如今被很多人贻笑的宗教层次了,只能说说而已。

玉米也随意种植了几棵,居然也窜起来了。牵牛花和大丽花也厚积薄发地日新月异。

上个月,陪伴云宝的时间太少了。下个月正确多弥补一些吧。否则对不起他和云妈。

但我种的菜蔬的第一棵果实,准备先给他们。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我是一只固执的甲虫

那些社交蝴蝶,在群里翩翩起舞,唇舌喷蜜,一口一个亲,一口一个爱,一会儿一朵花,一会儿一个唇。喋喋不休、好不热闹。奈何我都做不到。

我是一只社交甲虫,很难突破自身环绕的坚硬壳壳。我蹲伏在自我世界的幽幽洞口,昼伏夜出。他们喧闹的白天,就是我宁静的夜晚。我在幽幽洞口坐井观天,看他们把戏剧上演。

他们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我,即便成不了死后成名的艾米丽迪金森,也甘愿做一只本色出演、不会变形的甲虫。

我的存在,不需要那许多外来的赞许、奉承,也不仰赖向别人口吐莲花或蜜糖。莲花太虚幻、短暂,蜜糖太黏连。

我只需要一点宁静的空气、和一滴澄澈的清水。如果没有清水,一丝空气足矣。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川普是一个大肿瘤

唐纳德-川普是美国式民主的一颗大肿瘤,这颗肿瘤正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美国式民主如果真的有救的话,应该会不要太长时间就会切除它。切除晚了,坏恶会流毒广泛深远。

美国一个枪手刚刚打死了他绑架的几个孩童,前不久的大规模枪杀、以及再之前更大规模的屠杀,也是自不必说的。这样的事件接连不断,但又很快被忘却,它们似乎都远不及两个寡头随性的表演抢风头,这不仅是美国之病,更是现代社会的疾患。有智慧的人们,应该鄙弃凶残和夸张的寡头和毒瘤们,不要为他们的风头助兴。

川普不仅人格有问题,他的政治动机更是值得怀疑。他与有些国家的国家交易,似乎也未他女儿为代表的家族成员创造了匪夷所思的商机。这一切如果不能证伪,那就能实在地证明川普是一个老滑的窃国者了。

不要指望美帝所有的百姓能看透这一切。根据投票显示,美帝近乎一半的人支持川普。美帝的很多百姓,也是愚顽透顶的,他们自大而有粗鄙,他们短视而又无知,他们就是川普阵营的一颗颗小的肿瘤。当然,这其中有很多并非天生如此,甚至就民众而言,大部分都不是天生的肿瘤,而是后天被教化和毒化的结果,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媒介的教化与毒化。尤其是现代消费社会的种种毒化的媒体,他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资本大鳄的巧妙喉舌,实在难以说清。但资本大鳄掌控主要传媒,是不争的事实,甚至美国到了热核时代,还有大批火药枪械的拥趸——还声称那是“天赋人权”,用“他们实在是被军火商洗了脑”这种烂俗的表述来形容都是不为过的。所以,如今应该愿相信《战争之王》,也不愿相信福克斯新闻和白宫发言人。

但是资本大鳄们的武器如今都变成了过上糖衣炮弹的慢性毒药,消费者们食用之后浑浑噩噩之间飘飘欲仙,只管自己有多high,哪管人家多少妻子儿女被妄人的武器屠杀得面目全非。美国这种对暴力的迷恋,就更另一些软暴力国家在国家机器的名义下碾压蝼蚁般的良善但不驯服的人们异曲同工,个体们都在无意之间成了国家暴力机器的工具。看看如今美国的影视,有多少充斥着黄赌毒枪,就知道了。而这种黄赌毒枪的泛滥,绝非只发生在美国。尤其是黄赌毒,哪个主要国家的饮食如今缺少这些呢?它们没有性那般古老,但其魔力,比起性来毫不逊色。而枪在美国以外的很多国家,也是不匮乏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它可以是警棍、镣铐,也可以是文字和摄像头组成的”天网“。

我并非只是对韩国北边的邻居含沙射影。那样的国家,还用的着我来含沙射影么。甚至DCZ这样的字眼,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首领了吧。想想他的姑父、他的胞弟、以及他那几千万受难的子民们吧。想想如果那时你的兄弟姐妹,你对他的情感又会如何?

而美国也的确是并没有好太多的。至少没有之前想象的那样好。以前的课本和学校以及老师们,几乎都将美帝描述成世界的灯塔。如今回望,才知道那是一种怎样的大国沙文主义视角,以及怎样原始的社达主义情怀呵。稍微对比下美帝与他北边的那个邻居、或者对比下美帝与欧洲北边的几个”小“国,就知道差距是不可以道理计的。一个曾经崇敬美帝的朋友,有一天提醒他的觉得美国是”世界第一“的的岳母说:美国当然不是世界第一的,在很多方面都不是。

是的,太多人觉得美国是”世界第一“了,太多人想成为”世界第一“了。太多的人们喜欢大的、强的、美的,这其实一定程度上就是世界的恶之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再过一百年,希特勒估计会像今天的人们嘴里的拿破仑那样成为”大英雄“吧。而川普和他昨天笑颜握手的干掉了自己的姑父姑妈和胞弟的那个人,则会成为如今人们口头的曹操般的”枭雄“。

这一趋势,是再明显不过了。因为川普这个老毒瘤,在和那个人握手之前的两天,刚刚跟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的领导人黑过脸甚至吵过架。据说那个人到了新加坡,收到了很多人的欢呼,而新加坡这个以前曾被美国很多学者政客说不齿的DC的国家,却为这次活动掏了1500多万美刀买单。这个趋势如果说还不明显,那就是我的眼有问题。

不过,也许我的眼的确也是有问题的。我太关注毒瘤了。世界毕竟不只是毒瘤的天地。还有那么多非毒瘤的存在,他们难道会一直袖手旁观?

也许,非毒瘤的的不参与和不热衷,就是一种拯救和希望

2018年5月22日 星期二

故乡的流放者

“下放”这个词,《新汉英大辞典》叨叨逼逼地弄了好几个版本,其实都是隔靴搔痒、粉饰太平,从文化传译效果上也不甚理想:transfer (cadres) to work at lower levels; transfer (cadres, etc.) to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or to do manual labour in the countryside or in a factory。

不过,这里的最后一个版本,倒也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那时候,城里有“单位”的端着“铁饭碗”的人们,被迫到乡村去世多么地“屈尊降贵”,同时也简介体现了乡村的干着“manual labour”的人们的地位多么低微卑贱。

回到“流放”这个词的翻译,其实不就是exile吗,。这个英文的词汇,令我想起马丁-路德金在他那篇永世不朽的演讲中,对半个多世界前美国黑人的描述:“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所有不是自己土地主人、在自己土地上遭到欺凌、盘剥和侮辱的人,都是自己“故乡土地上的流亡者”。

有没有花开在地下?

有没有花
开在地下?

土豆的花
在地上招摇过市
招蜂引蝶

同样多产的红薯的花
却从未见过

那么
地下
应该有很多花朵

比如那些
已故的、受害的
诗人和勇士
的头颅和心脏

他们
是地下开花
地上香 

2018年5月19日 星期六

春夜少眠忧兔崽

夜里落雨了,云宝半夜醒了,十分精神,咿呀学语。窗外水槽里的水,唰唰流淌,虽不如故乡老宅后面瓦尔登堂的瀑布那般奔放轩昂,倒也十分地醒神动听。这北方的春夜,一旦落雨,还是有几丝寒凉,我帮忙安抚旁边云宝的同时,也不禁忧心起隔壁邻居屋檐下的兔崽子,它们那么娇弱,经得起这冷雨的吹打么?恐怕我得去给它们盖上一块挡雨的板吧。可是,毕竟身乏神倦、晨曦未现,在云宝的咿呀和扭动声之中,我的意识也在昏睡与清醒之间此起彼伏。

到了七点多一点,终于睡意全无,便起身,带云宝到楼下,这样夜里辛苦的云妈才能多睡会儿。又冒着小雨,出去看一样兔崽们。它们居然都没了!难道都被那可恶的黑猫叼走了?或者是浣熊或狐狸的罪行?昨晚放在兔子窝边的胡萝卜叶子,也原封未动,是不是兔子爸妈也没回来过?

无法得到答案的我,为了避免过于感情用事的哀怜,便转念想道:兔崽们肯定还在的,它们一定是被爸妈转移了地方;“狡兔三窟”的古语,定是有科学依据的。这样一来,我不禁没了悲怜,甚至变得欣喜了——兔子们多么聪敏呢!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铁蹄下的帝国


仔细想来,那药酒,不就是人血馒头么。蘸了人血的馒头,对那些嗜血的猛兽们来说,是上好的食料,滋养它们,使它们变得愈加强健凶猛;而众人,不过是温驯懵懂的小白兔。

这头猛兽,是资本的化身,是权势的代言,也是帝国的铁蹄。它们踏遍大江南北,屡次收割春天刚冒出的芽苗,它们养肥了自身、崽子和主子,可以全身而退,另择天国;但可怜了大好山河,被它们糟践成不毛之地。

不毛之地,并非说是不长毛的土地,也并非没有生机,而是没有能对抗铁蹄的坚硬高挺的灌木、和均衡多元的弹性生态,有的只是可以被任意碾压宰割的草根和待随时榨血的脖颈。

铁蹄一日不断,江山一日无望。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没听说过的往事

昨天与父亲在电话里谈了挺久的,大概半个小时。父亲说了一件我以前没听说过的事情。他说我一岁多的时候,母亲与他吵架闹气,跑回到湖北的娘家了,然后他把我放到奶奶那里待了一阵子,母亲一个多月后才回来。我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才断的奶。

母亲没有对我说过这件事,我想,她也许是觉得内疚和惭愧吧。所以,我也不会与她去核对这件事,过去的事情,都是故事,没有必要较真。而且,那个时候的母亲,也一定有她的难言之隐。

父亲还说,我是一岁七八个月,才学会走路,两岁多才会说话,之前都只会说简单的爸爸妈妈。我开玩笑说,那简直是半个残废啊。

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青年节之后--献给倒下的XS

青年节那一天,我没有什么感想,并非因为我已不是青少年了。我在生理年龄上,大概还是属于“青年”这个范畴的。

青年节那天,发生了挺热闹的事情,一直持续到青年节之后,不过后续的讨论,就跟特朗普和希拉里在美国面临的分裂的美国情形一样,两个派别彼此水火不容,要把对方灭之而后快的架势。这一切,都不是我很关心的,我现在变得慵懒和怯懦了,有时候只愿意关心眼前一寸地方的事情。

比如昨天,也就是青年节这一天吧,于我而言,身边其实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的多伦多,经历了狂风、暴雨、蓝天、白云的交替,但这些并没有什么稀奇的,稀奇的,是大概中午的时候,刮起的风的猛烈。

大风起兮云飞扬,云飞扬兮心仓皇。

据说最高风速,达到了110多公里每时。根据网上的视频来看,有建筑吊塔被吹的直转圈的、有家具被吹得到处飞翔的、有百年大树被拦腰吹断的、有屋顶被吹跑的、也有人家里的鸡被吹得飞上了天、也有天上的鸟被吹的跌落在地。总之,有点天翻地覆的景象。

我们也成了直接的受害者。

事情是这样的。我家后院边上,有一棵直径大约四十厘米的雪松,高度在十米左右。这棵树,大概出生于公元一九七八年,在这个院子里生长了大约三十五年。就在昨天五四青年节的这一天,大风从天而降,以横扫千军的态势,掠过一切。就在大风掠过我们这棵雪松的时候,它歪了下去,最后又倒了下去。

那个时候,我正在外面有事,内子发来照片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见。但是倒地的雪松,又让我感到那就是不可逆转的事实。那一刻,我感到了一种悲伤。

为一棵树的倒地,感到伤悲,在有的人看来,是感情柔糯的表现,那是因为,他们其实不了解我对这棵树的情感。

多次我晚上失眠的时候,就打开窗帘,望着星空下的这棵雪松,安详地矗立在夜幕之中,餐风露宿,超脱世外。

好多次我白天劳动疲乏的时候,我就跑到这可雪松下面,躲在它的阴凉里面休憩。

好多次周末,我休息的时候,就呆在家里,泡一壶茶,呆呆地看着这棵雪松,用眼神与它干杯。

还有好多次,大雪漫天,朔风劲且哀,雪松依然气定神闲、纹丝不动地在那里等待春天的到来。

此外,也有无数次,蓝天白云下,各种的松树、鸟雀、浣熊和昆虫,在雪松浑身上下漫步嬉戏、收集粮食、谈情说爱、生儿育女。雪松一言不发,不同大地母亲一般慈祥耐心。

我甚至在去年为雪松修建几根比较靠下的树枝的时候,它都从伤口里留下了白色的血液。

而这一次,它竟然一头栽倒在地了。它还倒得那么体贴人意,它没有撞坏任何的围墙篱笆,也没有砸坏附近的花木鸟兽。它只是把邻居的一棵枝桠伸向我们院子里的梨树的脑袋给摁在了边界的篱笆上。

这是一棵多么美好而善良的雪松啊。

可是它就这样倒下去了。我的内心,是为它的倒下而悲伤了一阵子的。可是,过几天,我不得不拿起锯子,去砍伐它的枝桠和躯干。

为了让自己下得了手,我不得不找了一个理由:他的倒下,也与他自己不争气有关系,毕竟他倒下相反的那个方向,他没有把根深深地扎下去。

我只能找到这样一个牵强的理由。

这可雪松虽然在院子里倒了,但它的身影,却总会树立在我心中,就像我小时候老家院子里的那棵大槐树一样,也像奶奶以前老宅院子边上的那棵枣树一样。

我看过那棵槐树的满树槐花和云朵一般围绕在树上的蜜蜂;我吃过那棵枣树上的枣子还被上面的杨辣子辣过几口。所以,那些槐花、那些蜜蜂云团、那些蜜枣和那些杨辣子,它们都进入了我的神思和肉身,我就是这些材料丝丝缕缕编织而成的啊。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地铁上的吵嘴

早上的地铁有点拥挤,可能是背包摩擦的缘故,一男一女吵起了嘴,一个年轻女人的声音高声响起:SHUT THE FUCK UP!男人回应说:What a miserable country! 后面的交锋,没有听清,女人下车的时候,男人大概又嘀咕了一句什么,女人的高声再次响起:JUST LIKE YOUR MOTHER!

也许,男人最后提到了生殖器什么的,但他的声音,一直都还算温和。请教了一个本地朋友,他说觉得那个女人应该有精神问题。

女人的第一句话,如果要转译为汉语,还要稍费心思:“闭上你的臭嘴!”似乎强度还不够。“逼上你丫的臭逼嘴!”还差不多。其实,最简洁给力、又传神的汉语译文,应该是我快要遗忘的、我们小学时候流行的那句口头禅:“闭肛!”  如此看来,可以发现小学生的创造力多么大啊。

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Always a civil war

There is no trade war. There is only propaganda war. Any war between countries is in a way a propaganda war. But for some countries, the propaganda war is always a domestic war rather than an international conflict. 

Their philosophy is: If you can conquer your own people, you can conquer any people. This echos another personal philosophy: If you can conquer yourself, you can conquer anything. 

But the philosophical problem comes: If you conquered you self, are you still yourself? If a country conquered its people, is this country still its people's country? 

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搞学术的不如那些大师、泰斗们吗?

答一位朋友:

这个事情很复杂,其实我没有写清楚。两位同学,其实也没有那么超脱,许多实际的考量,他们很明了。陈寅恪和那些文学大家、泰斗们,对我们多数凡夫俗子不具备参考意义。凡夫俗子,自有凡夫俗子的追求和渠道,只要他们有一种上升的感觉,便是好的,如果能有几分成就感,就更是得其所了。


关于文科学术做得是研究功成名就的这件事,或许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些泰斗大师们,哪一个不是建立在对前人的阅读、借鉴基础上?只不过不如学术那般脉络清晰、中规中矩而已。白先勇的文字里面,有浓郁的曹雪芹气息;余华和莫言,都有自己的精神导师。大师们有大师们的大道,俗众有俗众的小道,如果让百万计的教授和研究生们都去以成为那些大师和泰斗为目标,恐怕也不切实际。我们不妨把教授也博士们也看成普通人吧,他们很多是为了生计,不过也是一条谋生的道路而已,当然也有一些是有纯粹甚至高尚追求的。他们也都是芸芸众生一员。

反而那些封神榜上的很多大师和泰斗们,揭开神秘的面纱,发现他们并非那么高尚和高雅。据说张大千很在意自己作品的价格、梵高生前一名不文靠哥哥接济、艾米丽迪金森内心渴望成名只是投稿几次后就受挫退缩了&她虽孤老终生其实也暗恋甚至追求过几个男人、马克吐温多次商业投资失败、杰克伦敦是因为稿子被拒次数太多才对编辑们愤恨和鄙夷的,而那个貌似描写可怜女性的西奥多德莱赛,实际生活中走马灯般换女人且对她们相当粗暴...


一句话,大家都是混饭吃的,只要不是大奸大恶,没必要厚此薄彼,如此而已。

写给父亲--一位劳动了五十四年的农民

 “穿的粗布衣,吃的家常饭,腰里掖着旱烟袋儿,头戴草帽圈儿,手拿农作具,日在田野间,受些劳苦风寒,功德高大如天,农事完毕积极纳粮捐,将粮儿缴纳完,自在且得安然,士工商兵轻视咱,没有农夫谁能活天地间。”

——写在父亲六十五大寿之际。

按照中国古历,今天是戊戌年二月十二,是父亲的生日。以前各种琐碎的文字里面,提及母亲的多,写到父亲的少。今天专门写一篇文字给父亲,算是远游儿子对他生日的遥祝。

父亲一九五三年二月的第十二天,出生于豫南的一个山村里,确切地说,是在山村一个山沟沟的贫苦农家。根据前几年去世的一个邻居老人的说法,我爷爷的爷爷,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身高八尺,食量如牛,一顿饭可以吃一个猪头,因为是个地主,估计这么大的饭量,那时候也饿不着,但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家道中落了。我的爷爷和奶奶结婚后,先后生了大姑、父亲、二姑和二爹。

父亲出生的老房子,位于村子里最高山峰之一的一座山腰上,那些房子都是土墙瓦顶结构,是以前爷爷、奶奶、以及他们的子女们亲手建造起来的。农村建造这样房子的过程工序,我小时候亲眼见过,就是把黄泥巴像和面一样和熟,里面混合一些干稻草增加强度,然后用木板做成的长方形墙壁宽窄的盒子,架在石头垒起来的地基上,将黄泥巴稻草浇灌到木盒子里,浇满盒子之后,男人抡起木榔头,狠劲儿地往下擂,就像早些时候舂米,也像农村一些地方传统的捣年糕那般,把黄泥巴砸结实,砸完一层,接着如此往复,一直砸到三米高的样子,再来加盖屋顶。

在我不太确切的记忆里,父亲和叔叔、姑姑们出生的那所宅子,一共有八个房间,其中包括堂屋、卧室、厨房、牛栏,不包括门楼和小小的猪舍。房子形成一个院落,地上铺了石头,不是很平坦。房子正前方,是一个大约三十多平方的稻场,这个地方的作用,就是秋天稻谷熟了,用牛拉着石磙来碾稻子、把稻谷的果实从植株上碾压下来,当然也是孩子和鸡鸭鹅猫狗的戏耍场所。稻场的一边,是一个简陋厕所,厕所旁,是一大片菜园子,另一边是逐级而下的山间梯田。厨房旁是水井和一个洗衣、洗菜的池子,水是从山脚渗出来的活泉,冬暖夏凉,清澈见底,还有几尾鱼儿优哉游哉。房子后面是一座大山,那上面有个“毛狗洞”,也就是狼窝,小时候大门人总是讲关于这个毛狗洞的故事,说曾有人放火烧了毛狗洞,跑出来不少狼崽子,但那应该是五六十年前的事情了,后来人多,动物就少了,像野狼和野羊子这样的动物,甚至一度绝迹。

父亲其实是幼年失怙的,那是在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具体是一九五九年,父亲六岁。家乡所在的地区,是浮夸风最严重、粮食被搜刮的最严重、饿死人最多的地方,这个在很多文献都有记载,杨×继绳的《墓碑》可能记录的最为翔实。当地能吃的野生动植物,差不多被吃完了,一次爷爷和一群人出门去寻找吃的,很久不回来,后来一个邻居告诉奶奶,说爷爷在半路饿的不行了,奶奶赶紧跑去看,到那儿的时候,爷爷已经在离家不太远的一个小溪边奄奄以一息,等找人抬回去之后,就断了气。父亲从此成为没有爸爸的孩子。

奶奶后来改嫁给爷爷的弟弟,父亲继续叫奶奶“娘”,但叫爷爷的弟弟“叔”,我自小是一直叫爷爷的弟弟“爷爷”的,大概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吧。奶奶与后来的爷爷又生了三姑、三爹、幺姑和幺爹,所以父亲姊妹八个。大概还有夭折的小孩子。这是那一代多数农村妇女的命运,她们会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持续怀孕、生产,然后又在这些孩子的嗷嗷待哺和繁重家务及农活儿中快速变老。作为男丁里面的“老大”,父亲很小就开始帮忙带弟妹和干农活,担负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可能因为贫穷和劳力短缺,父亲小学也没有读完,学到了读写能力后就辍学,回家成为一员劳动力,那大概是一九六四年,如果这样算的话,父亲是一个已在故乡土地上劳动了五十四年的农人,和绝多数中国的农民一年,父亲几乎全年无休、风雨无阻地劳作。有一年春节,我回到故乡,看到大姑父的手指的时候,仿佛遭到电击一般震惊,因为大姑父的五根手指伸出来的时候,是因常年劳作磨损,看起来根本不是人类的肢体,而是磨秃了的五根工具!父亲的手似乎没有那么触目惊心的磨损,但手掌和指头,也因为劳动结满了厚厚的茧子,手上也总布满一道道的裂纹、伤痕。

不知父亲小时候是聪慧、还是幽默,以前听老人说,父亲小时候曾经给一头猪套上牛犁地用的笼头,赶它到田里犁地,这件事举村皆知,成为屡试不爽的笑谈,父亲后来甚至还落得一个他特别讨厌的“猪憨子”的外号。父亲少年时候,被当地一种叫做“土狗子”的毒蛇在腿部咬了一口,当时用一种土方法“治疗”,溃烂很久,差点变成了残疾。父亲青年时候,因为缺碘,得了“大脖子”病,也就是地方性甲状腺肿,后来做了个手术,终于治好了。还有一次,父亲手上长了一个疮,因为舍不得花钱治,一根小手指的最后一个关节,至今还是弯曲的。多灾多难的父亲,还是长大成人了。

大概一九七七年吧,二十四岁的父亲与爷爷奶奶“分家了”,搬到了比他出生地势更低的、靠近村子中间主干道的一个小山坡地下独立成家。父亲在那个地方,自己也用同样的老方法,在茅草房的厨房之外,建筑起了另外三间土墙瓦顶的房屋。据说,分家时分到的“遗产”,是一口水缸和一个炖肉的小罐子,这应该都是父亲的爸爸的“遗产”。这两样普通但珍贵的“传家宝”,至今还在故乡被父母使用着,他们是那个时代贫乏与艰难的见证。

一九七八年,经人介绍,父亲和在当地后勤部队打工的母亲结识,很快就结了婚,一九八零年生下姐姐,第二年生下我。

年轻的时候,父母时常闹矛盾,大概因为父亲慢性子、母亲急性子急的缘故吧,但因我和姐姐,父母还是一起走过了这过去的四十年。

小时候我很调皮,母亲在讲道理的同时,也辅以必要的体罚,但父亲大多数时候是“唱红脸”,不怎么动粗或责骂,偶尔几次吃他的“凿栗子”(就是用手指弯曲后的关节在头上敲打,是故乡以前流行的体罚孩子的方法),吃凿栗子后的委屈痛苦,至今似乎还记忆犹新,这也大概也是为何我自己有了孩子后,决心任何时候,都不诉诸暴力来实现“教育”的目的。毕竟教育应该是理智的,诉诸暴力,应该是“教训”而非教育。

故乡是山水之乡。父亲在故乡的谋生方式,主要是靠种植水稻以及售卖山上的柴禾。水稻自己留了口粮后,所剩不多;柴禾主要市镇上磨豆腐的需要,量不大,价钱也很低。两样都挣不了几个钱,只能勉强糊口,以至于后来我和姐姐读中学、中专、大学,都还捉襟见肘,甚至找人借钱。

父亲也比较固执,上个世纪末,板栗在故乡开始“值钱”,每斤最高卖到过五块钱,那时的五块钱可以干很多事。邻居纷纷开始砍伐山上的其他树木和荆棘,养植野生板栗、嫁接家生板栗,这也成为后来接近十年故乡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稍微缓解了他们贫困的境况。父亲当时对此不屑一顾,说那不过是“一阵风”。为此和持不同意见的母亲又是冲突。但在母亲的劝说催逼之下,父亲也还是加入了这“一阵风”,也为我2000年读大学积攒了一点“原始资本”做学费。

在板栗兴起之前,村子里很多人将土墙房子改成红砖瓦房,红砖的需求与日俱增,于是父亲和几个邻居就地取材,在盛产黄土的老家,弄起了一个砖厂,大家一起干活、平分利润,一天一人大概能挣二十块钱。

父亲小时候用猪犁地,大概预示了他对机械的兴趣,后来父亲和母亲弄了一个小小的“加工厂”,里面有一台电动机、一台柴油机、一台脱粒机、一台打米机、一台磨面机、一台榨油机和一个手摇式米糠分离机。这个加工厂,至今还矗立在三爹老宅的对面,也是土墙瓦顶。土墙已经有些倾颓的架势,墙壁上也满是土蜂的巢穴,小时候,每逢春暖花开,我还时常和小伙伴拿着瓶子堵在蜂洞口捕捉它们。这个加工厂,应该也是父母亲手建造起来的。

除了这些营生,父亲大多数时候,是在山上砍柴、在地里放牛、在田里种稻,这是过去几十年占据他最多时间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没挣到“大钱”,但父亲特别简朴,吃喝玩赌一样也不感兴趣,没什么不良嗜好,只是近二十多年,每逢春节或走亲戚,他喜欢喝点酒,稍微喝高点,喜欢吹吹牛,有时候话题会涉及我,我听说后,会气羞惭混合着少年的愤怒。母亲对父亲在外面喝酒吹牛,是不赞同的,回来时常劝诫,但似乎作用不大。这样的夫妻,为数不少,从这一点看,其实有时候女人比男人更理智。父亲有时骑摩托出门,喝酒显然是不理智的。

1989年,父母经过十多年的勤劳算计和节衣缩食,积攒了几千块钱,于是他们在老屋旁边,自己和请的村人“建筑队”一起,盖起了一座两层的“小洋楼”,其实就是下面三间红砖平房、上面两间红砖瓦顶的房屋。但这还是相当了不起的,在那个时候,是那个两千来人的村庄的第一幢两“高层建筑”。似乎同一年,又买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记得1990年的春节,来拜年的一个邻居参观了我们家的新房,然后眼冒金光、羡慕地说:您家现在可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啊。父母听后,笑逐颜开,全然忘却了盖房过程的万般辛劳。那千百块砖头,都是父亲的砖窑生产的,是父母肩扛背驮回来的,我和读小学的姐姐,偶尔也帮忙搬一点。沙子也是父母自己从池塘里挑回来的。那时候盖房子,没有任何机械,都是靠血肉之躯搬运,那些水泥砖头对肉体的磨损,是可以想见的。

1996年,姐姐考上了比重点高中还难考的师范学校,父亲和母亲喜上眉梢后又很快愁云密布,因为学费拿不起。我和姐姐中小学都是要交学费的,已经耗尽了家里的积蓄。只能“求爷爷、告奶奶”、东拼西凑,才勉强凑够。姐姐三年后毕业,虽然被有权势的子女排挤,分配到了一个偏远学校,但毕竟是我们家族第一个端上了吃商品粮“铁饭碗”的人,也为村子里很多人羡慕赞叹。

大概也是在将江主席任上,国家免除了多年的农业税和种植板栗的附加税,农民的负担减轻了一些。

父亲继续在故乡山村劳作不息。冬天的时候,他会到山上,伐倒一些较大的树木,然后放到自己建筑的土窑里烧炭。这是个辛苦的差事,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卖炭翁》虽然文笔不错,也只描摹了艰辛的一部分。一般是在寒冬腊月烧窑,窑烧的是否顺利,跟天气、风向等很多因素有关,一个窑从装好柴禾,到烧好木炭,大概要三四天,期间要适时去看窑火,根据冒烟情况及风洞的火苗情况,酌情关闭或打开风洞,技术含量不低。木炭烧好之后,也不能等,必须及时弄出来,时常是在大雪纷飞的深更半夜出木炭,我青少年和父亲一起干过几次。伸手不见五指的冬天雪夜,我们点着一个自制的“灯笼”——将玻璃罐头瓶子的底部弄掉后,用铁丝将一块木板固定在瓶脖子上,然后在里面点上蜡烛或煤油灯,防风防雪。打开窑门,里面的一根根烧透的木炭如同烧红的钢铁一样耀眼炽热,热浪顿时赶走了雪天的寒冷,甚至会让人汗流浃背。这时候,必须用一个固定在长长的木棍前头的铁钩子,迅速将木炭扒出来,再迅速用水浇灭木炭,还要分拣归类,最后从崎岖陡峭的山道上用肩膀挑回去。

父亲在门口出木炭,那是最累的部分,我打下手的时候,往往是浇水,一开始还有些新意,很快就腰酸背疼,脸庞发烫、眼睛流泪。点火之前,要将一米长左右的树木,一根根运到窑里面树立整齐排放,一般需要两个人合作,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因为窑只有一米来高,里面的人只能蹲伏或者爬在地上,满身满脸灰尘,有时候木炭刚出不久,里面依然热浪灼人。母亲以前也经常往里面递木炭、烧好后帮忙泼水搬运,后来身体垮了,连山也上不去了。

木炭一年烧得一些,卖的钱也有限,只能补贴家用,所剩无几,遇到家里有孩子读书上学的,更是杯水车薪。父母亲这样的农民,就是这样一分钱一分钱的积攒的。遇到有儿子要结婚的,更是随着礼金和通胀的飙升,让农民父母们一筹莫展、愁云万里。我2000年读大学,后来也出现过学费危机,也在图书馆打过工,但还好最后一直走了下去,实现了经济自立,省去了父母为我操心结婚礼金以及买置新房的忧虑。

后来,当地政府说要保护山林,就禁止农民们烧炭了,这不大的一条财路,也被切断了。其实后面,父亲也几乎干不动那些伤筋动骨的重活儿了。

最近,总是见到网上有人转发视屏,多数是快手上转来的,说不少农村青年人,到处逮住野生动物,杀了烧烤吃。人们很愤怒,觉得他们破坏生态。这个的确如此,这些青年人,应该不是真的饿了,想用野生动物充饥,他们多数是为了出名“赚大钱”。有时候,也有人转发,说农村人四处挖掘兰草卖钱,转发的人也很愤怒,说他们破坏环境,这个可能值得商榷。兰草的确是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但很多兰草,如今是长在农民自己的山上,对有些人,这些是保护植物,但对于他们,只不过是为数不多的经济来源之一。此外,兰草被挖掘后,几乎都是被卖到了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我的故乡,有少数人在大城市售卖兰草花发了小财,但没有听说哪个农民因为在家乡卖兰草发财了的。我不是为了为这些行为辩护,只是觉得我们应该去更多第挖掘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文化和政策根源。国家和网友如果真的想要保护兰草,应该考虑政府制定政策,禁止城市的花店出售野生兰草、同时制定合理合情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并且去严格执行,相信这样,自然而然就不会有农民挖掘了。我见过很多曝光挖兰草的,目前还没见过一个曝光花店卖兰草的。人们大概都是喜欢捏比较软的柿子吧。这也是值得反思的事情。

不过父亲对挖兰草的态度,和对当初发展板栗、茶叶、以及挖掘各种野生风景树木的态度一样,都是不屑一顾的,认为是一阵风的“歪门邪道”。父亲因此丧失了一些“生财之道”,因为国家控制粮食价格,光靠种田,实在只能果腹。此外,父亲也不喜欢用除草剂这些对植被有灭绝作用的化学农药,他宁愿拿镰刀去割掉野草,虽然割掉的野草会年复一年“春风吹又生”。父亲这种固执,虽然显得有些“迂腐”,但乡村如果多一些这样的人,也许生态会更好一些,人心也会更质朴一点吧。但在这个连乡村也日渐商品化、消费化的社会,父亲是显得越来越落伍了。

父亲日复一日在故乡劳作,截止2000年,去过最远的地方,大概是跨省走亲戚去的三姨的故乡,那里距离我们家两百多公里。

大概2005年,父亲又去了更远的地方:和几个邻居到距离三百多公里的省会郑州,买了一辆摩托车。那些年,摩托车风靡乡间,跟现在越来越常见的轿车一样。

2013年,父亲去了目前为止最远的地方:北京。我带着他参观了广场、天安门、纪念堂、颐和园和其他一些地方。当时因为父亲的一些不太好的、但也无关紧要的琐碎习惯,我有些愤怒,对他没有好声气。可很快,我就愧疚了起来,延续到现在。毕竟,父亲一直在乡村生活,对城市的很多习惯和规则浑然不知,即便处于纠正考虑,我的态度也可以更好、更委婉一些。否则就是“教训”而非“教育”了,那只会适得其反。

目前,父亲与母亲依然生活在故乡越发寂寥的山村,养着三头牛、一条狗和几只鸡。去年的十四只鸡,母亲不在家的那几天,全叫贼人偷了去。前几天母亲又买了十一只鸡娃回去。我知道,父母肯定想着,把这些鸡娃养大,等到下半年我们和云宝回去团聚的时候,好有土鸡蛋、土鸡肉吃。

父亲文化程度有限、不善言辞,也没有去过许多地方,更没有远大理想和强大的赚钱能力,他不太会做家务、也不够细腻和体贴,然而,对于一个六岁失怙、十来岁辍学、在土地上劳作了五十多年的农民而言,这些要求大概都太高了。父亲的勤劳节俭和沉默寡言,足以抵消这些缺憾。

近几年,父亲的眼睛出现了飞蚊症,还好不太严重;耳朵出现轰鸣声,但也是比较轻微;身体里还有些结石,幸好也不算大;还有其他小小毛病。但总体上,父亲身体是好的,我这两年给他打电话的时候,偶尔会告诉他一些比较科学的卫生习惯和保健方法,也鼓励他说爷爷(其实是爷爷的那个弟弟)活了八十多岁,父亲争取活到九十多,那时候就可以看到重孙了。

我如今自认为已经不是个重男轻女的人,但说出这番话,只不过试图用父亲的话语体系,来对他施加力所能及的积极影响。

我想作用还是有的。父亲今年将家里最大的那个两亩多的大田,租赁给邻居种树了,每年虽然只有几百块,但自己种,很多事情还得请人,除掉成本,也所剩无几,最主要是力不从心。

父亲说这两年,也准备把几条牛处理掉。我说应该尽快处理掉,伺候牛太辛苦了,应该放松一下了。

上个周末,姐姐一家提前给父亲祝了寿,也许能聊以弥补儿子不在的遗憾。

可是我没法弥补自己内心的愧憾,只能下次回去,陪父亲好好喝两杯,多陪俩老几天。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我是如何与父母沟通的

十几岁以及以前,多数时候听父母的教诲。

二十多岁,继续听教诲,有时候开始厌烦甚至愤怒,于是和他们争吵,甚至有和父亲动手的冲动,觉得自己差不多可以打败他。

三十多岁,开始聆听后,用自己知道的道理、知识和例子还“教育”父母。比如三十岁了还没结婚,父母催逼,尤其是父亲,说你看你小学同学已经两个孩子了。我就说,爸,你看刘德华还没结婚呢,你觉得我那个在村子里养猪的同学比刘德华幸福和成功吗?父亲不语。

其实从二十多岁开始,就不知不觉利用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见识来再教育父母了,关于健康、心理、政治、历史、中医等各方面。

三十六岁得子,岳父母来一起住,又开始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对与父母“再教育”,除了上面那些方面,还包括育儿。比如告诉岳父,不能在三四个月大的孩子调皮哭闹的手威胁说“不听话就打手手”,而是要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虽然威胁不会成真,但也可能有潜移默化的心理作用。也告诉“注意养生”的岳母,不要试图给孩子创造一个无菌环境,因为我们身体上充满了无数细菌,甚至睫毛上都爬满了“小虫虫”,我们和细菌是共生的关系,绝多数的细菌我们的身体都不怕,大部分有害细菌我们身体自身可以消灭,极少数细菌会致病,那只是几率和体制的关系。



讲解细菌的时候,我调动了我所有的健康、生物、医学储备,甚至还动用了历史文化知识,比如亨利八世曾经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儿子,但因为给他创造了一个近乎无菌的太干净的环境,孩子最后没留住。虽然这个例子未必完全符合科学逻辑,但即便有些极端,拿来应对以前过于迷信“养生”的岳母,也算是“以毒攻毒”、适得其所。

地铁上化妆的亚细亚姑娘

今天不是情人节吧?怎么火车上化妆的姑娘比较多呢。第一个是亚洲面孔,坐我对面,二十出头,面容不差,拿着镜子和化妆盒,拾掇了二十多分钟,她的包一开始占着一个座位,后来另一个妇女过来等了会儿,她才拿开,途中她的包磕了一下我的膝盖,里面的东西相当坚硬,后来她摸出来,才看到,那是个不锈钢水杯,她拧了半天打不开,我左手的一个貌似印度或印尼的中年大叔伸手帮她拧开了,她说了谢谢。她的包碰到我膝盖的时候也说了对不起,但拿走占座包的时候没说,教养好的西人,这种情况往往也会说对不起的,很多是根本不会占座,或者占了座,看到有人来,老远就拿开了,然后一句“excuse me”加一个抱歉的微笑,这种涵养,天衣无缝、行云流水,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但最近见到的占座的面孔,亚洲居多、年纪不大,不容乐观,想必会给一些本地保守派老居民嫌恶和排斥移民的理由。

第二个化妆的姑娘,看似印度面孔,也可能是巴基斯坦的,反正都是大英帝国子民,移民到加拿大的颇多。这姑娘不管放在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料必都是个美人坯子,五官立体匀称,眼睛硕大幽深,鼻梁高傲挺拔,睫毛长得虚幻。按说她这样的面孔,是不需要怎么化妆的,尤其是那睫毛和眉眼。但她还是拿着一个睫毛刷子状的小杆子,往眼皮上涂画着什么,她没有镜子,就用手机自拍摄像头取而代之了。难道她是在画黑色眼影吗?印度多数姑娘的肤色本身就较深,画这样黑色的眼影不是徒劳无功么?我不是要黑印度人,我对他们毫无偏见,我坚信他们里面的好人和坏人,跟我的族类一模一样。这个印巴血统姑娘的化妆,持续的并不久,大概十来分钟就完工了,而且只是画眼睛,不似前面那个东亚姑娘,精雕细琢、全方位呵护。

个人而言,我欣赏的姑娘,不必惊天泣地,面貌端庄干净即可,必要的时候,可以微妆,素面最好,但基本的护肤保湿,还是必要的。那种脸上全方位二十五小时覆盖,且妆容浓厚艳丽的,简直就是我的审美杀手。其实不是我有偏见,主要是我替这些本来样貌不错的姑娘忧心:那么多的化学品覆盖在脸上,腐蚀作用多大啊。不要告诉我说好的化妆品副作用不大,这方面的文章我还是读过不少的,如果迷信化学品公司“扼住岁月咽喉”的煽情广告,那我也无话可说,它们和大西帝国的公宣部一样,能把谎言说成真理,也像一些老中医一样,宣称他们可起死回生。通过韩剧,不难发现,韩国妇女脸上的脂粉厚度,与她们年龄是成正比的。她们究竟是化学公司的受益者还是受害者,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据说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妇女内化男权严重,有人说是孔夫子的错,应该去找北大那个他的玄玄孙算账。

扯远了,回到早上的火车正题。下了地铁,上楼梯时,前面有个男人快要上到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忽然摔倒在地,我小吃一惊,本能地打算伸手去扶,结果他挣扎着骨碌了起来,嘴里还蹦出“oh fu-k, excuse me!”几个单词。他也是个亚洲面孔,身躯不太高,但很大,再长二十斤,就可以去做日本相扑大师了。利用语言学文化人类学词汇光谱测定法、从他嘴里发出的几个简单单词可以判断,他如果不是本土出生,也是在这里熏陶渐染良久的,因为一个人自己摔倒在地、爬起来的时候还担心自己挡道、嘴里除了惊叹之词、还有道歉之语,这就是良好本地教养的表现,况且他说对不起用得不是sorry这个简单表述,而是更为地道的excuse me。这个相扑男,虽然相貌略显出众,但言辞行动相当体面。

体面,就是人自己给自己的尊严。比如我观察这一切的时候,并没有目光如炬地盯着看,而是看着1九8四、听着LBC的时候,用旁光和思维射线捕捉到的。

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读博士的“代价”

一个朋友这两年在为是否要读博士犹豫不决。

一件事情如果使人们犹豫不决,往往是因为利弊难以权衡。在北美读一个文科的博士,全职的话,一般需要5-7年,这些年的青灯黄卷、皓首穷经不说,即便顺利毕业,到时候的就业也是个问题,只有那些出身名校、且成果显著的博士,才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而这样的博士,显然屈指可数。

多数的博士的出路,是继续读一个博士后,或者降低身价,去非学术的行业就业,也有去比较小的大专学院就业的,还有临时做一些合同工的讲师、助教的,不少选择都不是长久之计,饭碗有点危在旦夕的意思。

如果继续读博士后,并且后面有成果的话,再就业的几率会有所增加,但博士后一般需要再研读1-3年,也就是说,从博士开始,到博士后毕业,需要6-10年。对于二十来岁的人来说,再来十年不是个事儿,但如果到了三十四岁,接下来的十年,却可能是人生最后的质量比较高的十年,很多人做重大决定都会权衡再三。

无论从体力、还是脑力,四十岁左右的人与二十多岁的人比拼,都是不占优势的。在一个群里看到一个研究生说,TA2007年才小学毕业,听起来仿佛天方夜谭,但实际上,现在的硕士研究生,也的确就是那个时候小学毕业。时代变化的速度,总是出乎意料的。

大概三周以前,一个在多伦多读硕士的同学发来一张图片,里面是我们当时在上海读硕士时候一个同学的博士毕业论文,这个同学在2009年初毕业之后,申请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原来听说是心理学,结果是教育学,去年刚毕业。也就是说,这位同学从2009年到2017年在美国读到了一个博士学位,整整8年。说是八年抗战,毫不为过。但还好,毕竟他读书的时候才二十五六,现在也不过三十三四岁,博士毕业,还算挺早的。

三十多岁的人如果再决定是否读博士,就思前虑后了,这也许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决心的问题,据说是否能成就大事,和年龄没关系,完全是心态定成败。还记得我们读书时的时候,有个头发花白的人住在隔壁,应该是在读博士,那时候我们都多少有些侧目,现在想来,那个人精神可佩。

现在正在读硕士的同学,笃信上帝,他最为我欣赏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过虑,很多事情,他大概想想,就开始去做。比如他的读硕士,也是没有那么多顾虑的。他也算是上海名校重点专业的硕士毕业,但却不介意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从头开始,再在这北美的一个学校开始读教育硕士。学业的压力自然是大的,还有兼职工作、还有家庭,尤其是还有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他压力大的时候,说自己快要崩溃了,很想放弃。但终于挺了过来。

付出常常会有回报,他的好消息也在这个春天接踵而至。一开始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申请通过了,还提供了一些奖学金。昨天,他现在的学校也给了博士项目的职位,奖学金我估计也不是问题。他决定就在本校读了,虽然名气比哥伦比亚稍逊一点,但为家庭计,需要做些折中。

另一个朋友就没有那么的果断和踏实,有点觉得自己以前已经有了一个博士学位,不屑于在这边从硕士开始。甚至一开始觉得一般专业的博士,也有点不看在眼里,两年里申请了几个学校,但研修计划和申请准备工作,都显得意兴阑珊,不够上心。结果自然不理想。

上面那位同学说,他现在学院里,很有几位年纪不小的博士生,三十四的都有,有的有几个孩子,有的工作了几年,但还是有点坚韧不拔的意思,坚持来读博士。

那些报道说七八十还去读大学或者读博士的新闻,自然是耸人听闻的,即便是真的,也不具备参考价值,不少人甚至都活不到那个年龄。

但人们究竟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则是一定的么?显然不是。人们应该界定自己能干什么和想干什么。而是否能干成,则与人们的信念强弱直接相关。

胡适先生说,我们今天生活的现状,都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的结果。改换一下说法,应该也行得通:我们明天生活的不惬意,也都是因为我们今天不够努力的结果。

年龄和任何因素一样,可以是牢笼,也可以只是一个心理概念。

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在多伦多第一次上路学车

上周六第一次上路学车,教练有点不敢相信我是第一次开四轮车,虽然我告诉他我接近二十年前第一次开摩托就带着我母亲飞奔(其实第二次就摔跤了,伤疤至今赫然在目,只不过我没告诉他)教练觉得我有点笨手笨脚,但还是比较专业地近乎“手把手”地教。后座坐了个牙买加的肌肤略深、但如同五月洛阳牡丹一般娇艳四射、风情万种的年轻牙买加姑娘,她是前面刚学过的,教练直言不讳地说她比我学得好,我问说她也是第一次?教练故作镇定地说嗯。于是我脑海里浮现出大酒桶肚子的中年油腻教练手把手教那个万种风情的年轻的牙买加姑娘的图景,也就信了教练的话。学了几十年英文,到了关键时候,还是捉襟见肘,比如大拐弯之后教练喊说slide the wheel!我就有些不知所措,被骂了几次之后,终于明白了他是叫我松开方向盘让它自动复位。的确像更教练说的那样,我多少有些紧张,毕竟车子是直接从住宅区的道路开上了公路,在各个十字路口穿梭转弯,多少有些心惊胆战;中途还去加油站加油,教练也教我怎么操作加油,说他只要20块钱的油,我加多的话我来付钱,最后我加了20快1毛4,但教练没有让我付那一毛四。教练在副驾驶上控制刹车,我控制其余的,把那个一点也不油腻的牙买加女郎送回去之后,我开了近一个小时,心潮澎湃、神经兴奋,但就在接近高潮的边缘忽然就结束了,教练让我停车,到后座去,下车的时候,我按照理论学习里面的说法,扭头看了左面是否有车来,有一辆车,我于是缓缓打开车门,慢慢下车,结果又被这位巴基斯坦移民来的但英文说的跟美国山姆大叔一样流利和夸张粗放的教练骂了一通,他说你没看到有车来吗?有车来你还开门你小命不想要了吗?教练骂得我口服心不服,但很多时候,口服就是心屈服了。我真的心不服的,是教练中间教训我的时候居然带了几次son字,不是son of a B---,而是类似于“孩子”的那种想要表达关怀和显示自己略微资深的口吻。这个中年油腻男至多四十出头,比我大不了几岁,居然这样叫我,难道我真的看起来不那么油腻?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这几个汉语人称代词

安德鲁说,他从台湾去到北京后,发现那里的人喜欢用“咱们”,而台湾人几乎从不这样用,台湾人只说“我们”。他问我,这两者有何区别,我说我还真没有考虑过,但现在想来,它们都表达一种关系近密的意思,但“咱们”似乎比“我们”更近密一些。

我提醒安德鲁说,汉语里还有个“咱家”的指代词,里面的“咱”读作za,你不要轻易用啊。

他若有所悟地说,哦是的,汉语好多人称代词挺奇怪,我都不清楚怎么用,英语也没有对应的表达,比如那个皇帝指代自己的叫什么?

哦,那应该是“朕”或“寡人”吧。他们是皇帝专用的,百姓不能乱用。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女孩子一辈子不结婚会怎样?

说几个我能想起来的例子吧,然后再稍作阐述与引申:
  1. 1. 以前单位有个老前辈女同事,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虔诚基督徒,终身未婚,在单位工作到退休后,一个人过活,在上海这种比较热闹、社保也比较健全的地方,生活根本不是问题,无须仰他人鼻息也可安然生活,还有很多活动可以参加,结识同道朋友的可能性也不小。大概在2009年,她在家安然辞世,享年105岁。这也让人想到张爱玲。
  2. 2. 上海一个朋友的女导师,在一个军校做文职,年轻时候有过自己心仪的男子,但未结良缘,于是她一直独身一人,事业做得很好,五六年前已是大校军衔,部门领导,生活充实,朋友和弟子众多,关系融洽。现在年过不惑,估计以后找到合适结婚伴侣可能不大,但她的生活其他方面的成就,应该可以弥补没有伴侣和子女的缺憾,经济和人际网络的支撑力上,绝对不必担忧。
  3. 3. 还是上海,一个大学有个女性,相貌不差,身材不错,年轻从外地过来打拼,一路做到博导、教授和处级领导,一直单身,生活的成就和水准自不必说,据说人家也有自己的伴侣恋人,虽然旁人指指点点,但多少是处于嫉妒羡慕恨、多少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卫道士,不得而知。
  4. 4. 同3一样的学校里,35+的女教师还有不少单身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她们都过得挺好的。她们不需依靠任何人,如果不向固守成规的父母亲戚和道貌岸然的吃瓜群众妥协投降,他们后面可能碰到心仪的终身伴侣,即便碰不到,他们也不会比那些结了婚的过得差,甚至只会更好,因为他们同龄的多少女性,早早结婚,但一些经历着七年之痒、一些出现了婚外恋、一些离了婚、一些不孕不育、一些被生养二胎搞得老了十几岁、还有一些则过着平淡无奇、凡夫俗子的生活,都不怎么令人羡慕。
  5. 5.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位资深女性教授,如今白发苍苍、著作等身,但她是四十多岁才结的婚。前面在加拿大、英国、香港、大陆、日本等地求学、工作和做义工。前面全身心的热爱世界、挥洒自我;功成名就的不惑之年,偶遇一位心仪的结婚对象,于是这事就成了。假若当初遇不到她,她纵然孑然一身终老,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6. 6. 胡适先生在《我们能做什么》里面说,她的母亲在17岁的时候嫁给了他的丧偶两次的47岁的父亲,次年胡适出生,5年后他母亲2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母亲从此守寡几十年。同一本书里,适之先生还为美国的高离婚率辩护,认为美国多数人的结婚是建立在自由恋爱基础上的,结婚后发现不合适再协议离婚,合情合理,反而是心态健康、社会进步的标志。
结论
  1. 如果做个统计,也许不难发现,如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实际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和离婚率,总体应是远高于欠发达国家的;同样,在中国国内,这几个指标也是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
  2. 综上所述,婚育年龄晚和离婚率高,反而是经济文化教育发达的一个表现。而女性不结婚,更是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标志。那些觉得碰不到真知己、真欢喜的男性,但有实力、有打算终身不结婚的女性,其实是社会上的先锋进步力量。她们是值得尊敬的。如今的女性结不结婚以及何时结婚,应是个人抉择、及未来预期经济和人际网络支撑力的综合考量结果,吃瓜群众和卫道士们的闲言碎语,不应该成为逼迫就范的考量。如果因为情感和喜好之外的因素“就范”于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投降和对自己的背叛。
参考数据:
1、2016年中国离婚率十强榜:
  北京--离婚率39%
  上海--离婚率38%
  深圳--离婚率36.25%
  广州--离婚率35%
  厦门--离婚率34.9%
  台北--离婚率34.8%
  香港--离婚率33.8%
  大连--离婚率31%
  杭州--离婚率29%
  哈尔滨--离婚率28%
2、

说几个我能想起来的例子吧,然后再稍作上述引申:
  1. 以前单位有个老前辈女同事,圣约翰大学英文系毕业,虔诚基督徒,终身未婚,在单位工作到退休后,一个人过活,在上海这种比较热闹、社保也比较健全的地方,生活根本不是问题,无须仰他人鼻息也可安然生活,还有很多活动可以参加,结识同道朋友的可能性也不小。大概在2009年,她在家安然辞世,享年105岁。
  2. 上海一个朋友的女导师,在一个军校做文职,年轻时候有过自己心仪的男子,但未结良缘,于是她一直独身一人,事业做得很好,五六年前已是大校军衔,部门领导,生活充实,朋友和弟子众多,关系融洽。现在年过不惑,估计以后找到合适结婚伴侣可能不大,但她的生活其他方面的成就,应该可以弥补没有伴侣和子女的缺憾,经济和人际网络的支撑力上,绝对不必担忧。
  3. 还是上海,一个大学有个女性,相貌不差,身材不错,年轻从外地过来打拼,一路做到博导、教授和处级领导,一直单身,生活的成就和水准自不必说,据说人家也有自己的伴侣恋人,虽然旁人指指点点,但多少是处于嫉妒羡慕恨、多少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卫道士,不得而知。
  4. 同3一样的学校里,35+的女教师还有不少单身的,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她们都过得挺好的。她们不需依靠任何人,如果不向固守成规的父母亲戚和道貌岸然的吃瓜群众妥协投降,他们后面可能碰到心仪的终身伴侣,即便碰不到,他们也不会比那些结了婚的过得差,甚至只会更好,因为他们同龄的多少女性,早早结婚,但一些经历着七年之痒、一些出现了婚外恋、一些离了婚、一些不孕不育、一些被生养二胎搞得老了十几岁、还有一些则过着平淡无奇、凡夫俗子的生活,都不怎么令人羡慕。
  5. 胡适先生在《我们能做什么》里面说,她的母亲在17岁的时候嫁给了他的丧偶两次的47岁的父亲,次年胡适出生,5年后他母亲2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母亲从此守寡几十年。同一本书里,适之先生还为美国的高离婚率辩护,认为美国多数人的结婚是建立在自由恋爱基础上的,结婚后发现不合适再协议离婚,合情合理,反而是心态健康、社会进步的标志。
  6. 如果做个统计,也许不难发现,如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实际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和离婚率,总体应是远高于欠发达国家的;同样,在中国国内,这几个指标也是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
  7. 综上所述,婚育年龄晚和离婚率高,反而是经济文化教育发达的一个表现。而女性不结婚,更是一个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标志。那些觉得碰不到真知己、真欢喜的男性,但有实力、有打算终身不结婚的女性,其实是社会上的先锋进步力量。她们是值得尊敬的。如今的女性结不结婚以及何时结婚,应是个人抉择、及未来预期经济和人际网络支撑力的综合考量结果,吃瓜群众和卫道士们的闲言碎语,不应该成为逼迫就范的考量。如果因为情感和喜好之外的因素“就范”于婚姻,本身就是一种投降和对自己的背叛。
参考数据:
1、2016年中国离婚率十强榜:
  北京--离婚率39%
  上海--离婚率38%
  深圳--离婚率36.25%
  广州--离婚率35%
  厦门--离婚率34.9%
  台北--离婚率34.8%
  香港--离婚率33.8%
  大连--离婚率31%
  杭州--离婚率29%
  哈尔滨--离婚率28%
2、